“小慢车”开出乡村振兴“快车道”

“小慢车”开出乡村振兴“快车道”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18 14: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还保留着81对站站停的公益慢火车,票价最低2元,几十年没变。樱桃、蕨菜、折耳根,甚至是活蹦乱跳的猪呀牛呀羊呀,都能在慢火车上看到。(工人日报6月15日)

当一列火车的运行成本远远超出票价,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来看看“小慢车”给沿线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便能得到答案了。

6419/6420次是81对“小慢车”中的一对,由通州西到承德,沿途经停21个站点,全程票价15块5毛,最低票价一元。如此便宜的票价,运行一个来回铁路部门要亏损万余元,但是铁路部门坚持26年不调价,方便了沿线老百姓的出行,联络了情感,还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小慢车”畅通“微循环”。六道河镇所在的兴隆县,北倚承德,西顾北京,南邻天津,东接唐山,山奇水秀,景色宜人,物产丰富,是我国著名的山楂和板栗之乡,但是因为交通闭塞道路不畅通,使得兴隆不兴隆。6419/6420次“小慢车”的开行,打破了这种闭塞的局面。山里的老百姓坐着“小慢车”将地里的土特产一筐筐地往周边城市带,地里的收获变现了。周边城市里的市民多了一个赶集的好去处,吃上了新鲜、正宗的土特产。多年来“小慢车”把承德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带到了北京、承德等周边城市的餐桌上,依托北京大市场,承德市与北京市19家企业签订了消费协议,总采购额达到8.36亿元。通过“小慢车”的这一来一往,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增长,畅通了山里跟周边城市间的“微循环”。

“小慢车”连通“大循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以前路不通,山里的人想要出去一趟非常艰难,“小慢车”的开行,越来越多的山里人乘坐“小慢车”到外面大城市上学、打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小慢车”成为他们与外部大城市连通的重要桥梁。这一列列“小慢车”为山区百姓走出大山开出了条条绿色通道。以前果子下树必须及时卖掉,现在有了冷链仓储,一年四季都有农副厂产品通过“小慢车”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土特产通过“小慢车”变现,沿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2018年兴隆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到现在是88个村全部脱贫出列。

“小慢车”背后是民生温度。“小慢车”的存在,看似不符合市场经济主流方向,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像6419/6420次这样的“小慢车”,现在全国有81对,覆盖全国21个省区市,经停530个车站,途径35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欠发展县市达104个,每年运送沿线群众2200万人次。现如今,这些“小慢车”已经成为沿线老百姓的求学车、赶集车、探亲车、致富车,是他们与外界连接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持续开行公益性“小慢车”,既是铁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山区老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也传达着“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坚定信念。

快有快的成绩,慢有慢的情怀。快时代下慢下来的这一抹“绿”,将党的温情传递给深山的老百姓,以“慢”的温情,引领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诠释了时代别样的情怀和温度。

(李土娣)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