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是宁夏的重要生态坐标,也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单元,具有构筑西北、华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宁夏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洪涛在6月10日举行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赋予了宁夏人民守护“三山”、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
宁夏把“三山”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重中之重,主动担负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提出以“一河三山”生态坐标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统筹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三山”生态保护修复。
宁夏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落实建设先行区《实施意见》,按照推进贺兰山生态区域向南延伸、六盘山生态区域向北拓展、罗山生态区域向四周延展的目标要求,编制印发了《贺兰山、六盘、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分年度、分区域、分圈层谋划7大类99个工程项目,建设规模72.78万公顷,概算投资186.42亿元。规划范围涵盖“三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关联区、生态延伸(展)区3个圈层、19个县(市)、区近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力争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使“三山”及规划区域生态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宁夏抢抓国家编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建立中央项目储备库机遇,谋划申报项目素材包14。个,概算总投资369.5亿元,将“一河三山”重要生态功能区和20个市、县(区)纳入国家黄河重点生态区专项建设规划和项目储备库范围;在2019年成功申报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总投资5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0亿元)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地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全力以赴做好国家竞争性评审准备,争取国家新一批试点项目。2020-2021年,宁夏计划实施“三山”规划项目共计36个,估算总投资72.34亿元,建设规模34.64万公顷。截至目前,已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5个领域的42个子项目启动实施,投入资金15亿元,计划治理修复面积23.7万公顷,“三山”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在“三山”之中举足轻重。宁夏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把贺兰山生态环境整治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的重点率先突破。通过4年不懈努力,先后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100亿元,治理修复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完成了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的治理,83处矿业权全部退出,50处工矿设施全部拆除,3988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1家煤矿关闭退出,20处遗留矿坑和无主渣台完成整治,保留的12个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实施建设,石嘴山市崇岗、长胜2处煤炭集中加工区561家“散乱污”企业依法关停取缔、126家整治提升,共计退出煤矿产能1596万吨/年,实现保护区再无矿山开采活动、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再无野蛮露天开采矿山,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习近平总书记用“壮士断腕”肯定了整治成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全国通报表扬,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将贺兰山清理整治作为落实“两山论”的典型。(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