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国内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09 14: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6月9日电(记者 赵磊)6月8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三方在山东青岛联合举行了“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 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约仪式, 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

“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该项目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的支持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组织并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发完成。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通过蓝碳碳汇项目实现机构碳中和的项目,交易所得将全部用于维持项目区的生态修复效果,同时也使周边社区受益。该项目通过市场机制开展蓝碳碳汇交易,推动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发挥它们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为实现蓝碳生态价值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本次交易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海洋碳汇经济发展、实现碳中和等具有示范意义。

签约仪式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32家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在会上共同发布了《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倡议》,提出加强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升海岸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支持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管理和资金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实施;推进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充分实现蓝碳生态系统价值,建立利用碳交易收益维持生态保护修复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基于蓝碳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共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保护与修复,积极推动蓝碳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王旭泉 潘一侨)

(赵磊)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