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面临的一大障碍。一些国家借此大做文章,无端指责中国。事实上,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源于供应量下降和流动性过剩,而这与新冠疫情以及美国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有关。
当下,供需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疫情造成的供需不匹配。在一些发达国家,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情况有所好转,家庭消费迅速反弹。经济复苏预期向好推动需求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疫情对一些原材料生产国产生严重影响,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重大破坏。在此背景下,化石燃料开采、原材料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都无法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此导致商品价格对供给侧需求的变化更加敏感。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发达经济体推行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这导致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进而影响传统资源配置和投资估值,直接推高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这是全球通胀风险背后的最主要动因。
在这种局势下,中国顶住压力,保持稳健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所谓“中国输出通胀论”,根本就站不住脚。之所以出现这种言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国经济率先从新冠疫情中复苏,在全球供应链和商品出口中占有更大份额。因此,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更高。其次,受疫情影响,多国商品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被服务消费取代,由此引发了通胀传导的担忧。第三,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在经济重启进程中存在巨大差异,供需严重不匹配。一些国家开始通过寻找外部因素来逃避责任。
当下,各国除了各尽其职、尽量减少通胀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外,还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防控美国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这一政策是将美国经济复苏的成本转移给世界其他地区。美国以损害他国利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寻求提振经济,最终只会损人不利己。
(编辑:严玉洁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