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母亲河”沿岸造起“绿色长廊”

西藏“母亲河”沿岸造起“绿色长廊”

来源:新华网 2021-06-06 17: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这是被林木覆盖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新华社拉萨6月5日电(记者普布扎西)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曾饱受风沙侵害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沿岸已被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基本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西藏山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石振威介绍,山南市“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安全屏障防沙治沙面积65.66万亩,植树造林面积40.17万亩,封山育林面积17.62万亩。

这是雅鲁藏布江(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监测资料显示,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拉萨贡嘎机场,灾害性风沙天气逐年减少;拉萨市环境空气质量多年来总体良好,去年1至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4%,这与植树造林密不可分。

山南市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很多地方被称为“造林禁区”。从1983年开始,当地林业部门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开展人工植树造林,并取得成功。此后,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连片的高标准造林项目。

我国“造林人”向“造林禁区”发起了挑战,积累了大量在高寒干旱地区造林治沙的科技成果,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空中俯瞰山南市桑耶镇(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在雅鲁藏布江山南段一处沙化严重的山坡上,附近村民正在进行植树造林(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山南市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村民们在维护固沙用的草方格(2019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山南市江北“万人万亩”义务植树造林所用的树苗(2021年3月7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民正在为树苗浇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民在检查树苗生长情况(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