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土生金——“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三

如今,这里已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高效融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是我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藏粮于地土生金——“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三

来源:大河网    2021-06-03 08:00
来源: 大河网
2021-06-03 08: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31日,一只小黄鸭气球在原阳县官厂镇武庄村的麦田里。河南日报记者 陈更生 摄

□河南日报记者 李运海

6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收割机驰骋在金黄色的麦田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笑脸上。这丰收,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小麦都经受了风雨洗礼,凝结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这丰收,是我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结果。全省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感受麦收的喜悦,倾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故事。

筑粮仓

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风吹麦飘香。再过两三天,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的麦子将开镰收割。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麦田考察粮食生产情况。

“现在的小麦产量比以前更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更高了。”沈家村村民沈永平说。

不远处,“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大字闪闪发光。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7年来,当地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的小麦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如今,这里已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高效融合。

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是我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我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第二个阶段,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十二五”以来,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56.23%,走在了全国前列。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不仅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正是高标准农田筑牢了“粮仓”根基。

从2018年到2020年,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进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到2025年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守红线

保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要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耕地,保证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种粮大户,就要多种粮、种好粮。”项城市红旗合作社负责人栾玉亭从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如今共托管土地十多万亩,一直坚持种小麦和玉米。

在全省,像栾玉亭这样坚守粮食种植的大户数不胜数。

如何护好“命根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罗山县农科所原所长翟顺国的理解是,开源和节流。

何为开源?就是增加耕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罗山县龙山社区有一块坡地,过去长的都是杂草,一个种植户流转了这块地,整治出2300亩耕地,今年种的小麦喜获丰收。

何为节流?就是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下文,提出严格耕地用途管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小麦、玉米、稻三大谷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1.6亿亩。

多年来,我省耕地保有量一直稳定在1.2亿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全省粮食产量去年首次跨上1350亿斤新台阶。

提提质

质量量:不断提高耕地生产力

“既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又要为未来留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

监测数据显示,多年来,我省耕地质量呈稳步提升趋势。2019年,我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41,比2015年提高了0.42等;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0.35等。

不断减少化肥使用量,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刘国富是遂平县和兴镇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小麦2000多亩。多年来他一直与省农科院合作减少化肥使用量示范项目。他说,有些农民“选肥随大流,施肥凭感觉”,上的化肥太多,不仅粮食没有增产增效,而且损害了耕地,引起土壤酸化。

在刘国富的麦田里,水肥一体机可以用水溶肥,在浇水的同时施肥,庄稼好吸收,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根据土壤情况、作物需求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等肥料,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我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夏秋两季大面积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我省仍有大批中低产田亟待改造,仍要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组合拳。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说,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好办法,“通过地力提升,让粮食产量更高、质量更可靠,让老百姓吃得更好、更放心,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的优质河南粮!”

相关推荐

·丰收中国的河南贡献和奉献——“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一

·用芯筑牢粮食安全——“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二

(郭同欢)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