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与慢功夫的交响

一慢一快形成鲜明对比,蕴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密码。一位刚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说:“快节奏意味着更多机会,慢生活意味着品质宜居,这正是大湾区吸引我的地方。快与慢的交响,映照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多彩魅力。

快节奏与慢功夫的交响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6-02 09: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快节奏与慢功夫的交响(现场评论·大湾区 大未来③)

快节奏成就日新月异的进步,慢功夫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繁花似锦的深圳湾公园,前来漫步“打卡”的游人络绎不绝。向远处望去,后海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塔吊林立,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如春笋般拔地而起。这条沿海岸线绵延十余公里的绿化带,让深圳有了迥然不同又和谐共存的两个天地:一边是悠闲舒适的慢生活,一边是争分夺秒的快节奏。一慢一快形成鲜明对比,蕴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密码。

曾经,“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世人惊叹。如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实干的热土。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陆续建成通车,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缩短至1小时以内,覆盖11个城市的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轨道上的大湾区在提速。“如果想要设立公司,上午交材料,下午就能拿证”“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超九成涉税费事项”,大湾区营商环境的高效率吸引着创业者。面积仅有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项目138个,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引擎,体现了小地方的大作为,标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速度。

快速发展意味着更多机遇。在广州南沙,“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聚集着74个港澳青创团队;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56家,总融资金额超15亿元;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风生水起,累计孵化433个项目,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正是看到了快速发展的节奏、不断涌现的机遇、持续释放的红利,越来越多青年创业者投身大湾区建设。

大湾区,有快的节奏,也有慢的韵律。行走在大湾区的街头巷尾,既随处可见高耸的塔吊,也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河湖绿地、文化公园、历史街区。笔者对一个藏身闹市的古城印象深刻。这座位于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南头古城,是明代东莞守御千户所遗址。城外是繁华的现代都市,城内则保留着古城墙、古县衙、古牌坊等遗址。同时,街道两旁是改建的广府洋楼,网红小店与百年老字号同在,极具岭南特色,成为人们假日休闲的热门去处。这是大湾区里逐渐成形的优质生活圈、文化区的一角,在古今岁月交织中展现着独特魅力。

宜居宜业宜游——大湾区的美好生活蓝图正在变成现实。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并拥有1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在江门市新会区,一棵大榕树历经400余年的繁衍,独木成林,覆盖全岛,3万多只鹭鸟在周围栖息,巴金笔下“小鸟天堂”的原型活力依旧;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请,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地共同传承和弘扬粤剧艺术……从自然到人文,从历史到艺术,无不是出自千百年沿袭下来的精雕细琢的慢功夫、匠心独具的巧功夫。这些,给不断发展着的大湾区注入一股自然清新之风,让历史文脉赓续传承、充满生机。

一位刚到深圳工作的香港青年说:“快节奏意味着更多机会,慢生活意味着品质宜居,这正是大湾区吸引我的地方。”快节奏成就日新月异的进步,慢功夫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快与慢的交响,映照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多彩魅力。

(作者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

程 龙

(程 龙)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