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亚洲象群北迁:为何北迁?如何应对?会继续吗?

来源:新华网
2021-06-02 23: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最近,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迁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据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介绍,截至6月2日17时23分,北迁象群在玉溪市红塔区后河村附近出现,距离昆明晋宁区还有约一公里。专家分析象群有继续北迁趋势。

这群野象原本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共有17头。4月16日,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移至玉溪市元江县。4月24日,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连日来,野象沿途经过红河州石屏县和玉溪市峨山县、红塔区。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记者从野象到达玉溪市峨山县县城开始,一路跟踪报道野象,当地工作人员24小时展开监测,严防人象冲突发生。

监测显示,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象群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约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野象一路走一路吃,所到之处的农作物遭到了破坏。据相关部门介绍,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影响。

长期研究野生亚洲象的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认为,野象向北迁移给当地管理带来了难度,虽然迁移是它们的生活习性,但一直往北走就比较罕见。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专家介绍,栖息地承载力下降也是野象向北迁移的重要原因。云南省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据统计,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已走出了保护区生活,增加了管理和保护的难度。

目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亚洲象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加强现场指导。5月29日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派出5人工作组到红塔区共同商讨相关措施。

陈明勇教授介绍,针对这15头野象,目前能做的只有及时预警、疏散群众,尽可能减少损失。在可控条件下,考虑在野象进入人口稠密区前,及时设障,进行投喂引导。专家团队仍在持续监测、研判,向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保障人象安全。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为做好象群继续北迁布防,确保无缝衔接,6月2日,昆明市、玉溪市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两地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675人,出动应急车辆62辆、无人机12架,昆明市储备象食10吨,省、市、区三级通力合作,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应急措施。

昆明市临近区域正进一步完善人象安全防范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全面启动布防,确保做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上报。

亚洲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个州市,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约300头。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