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31 14: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31日电(记者 张之豪)为进一步支撑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构建我国调查、评价、监测一体化体系,支撑谋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业务发展规划,提升指挥中心地质调查队伍科技创新能力,2021年5月30日,“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召开。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贵州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会上,工程首席刘晓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数据集成与应用服务项目负责人吴淑玉、塔里木河流域巴州北部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负责人李福杰、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负责人杨斌、黑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负责人高天盛、黄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负责人王兵分别汇报了阶段性成果,4家单位规划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云贵高原、西北内陆干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北林耕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规划。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设国家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不仅解决了自然资源分类、区划、站网布设、指标体系等关键技术难题,还实现了建立融合共赢的合作机制目标,意义重大。明确指出:要加强云贵高原等重点片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建设,使其成为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出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下自然资源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环境退化机理等的科学认知成果;要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坚持点、线、面结合,深入研究自然资源观测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会议建议,在现有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基础上,成立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把观测体系建设引向深入,聚焦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作的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切入点,加快促进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支撑指挥中心转型发展的一项核心业务。

2019年10月,自然资源部启动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工程”,隶属于十四五期间一号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旨在通过布局建设合理的观测网络,揭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生命共同体演化机理,为自然资源领域重大问题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负责观测网络工程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任务启动以来,指挥中心严密谋划部署,及时研究制定观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全面展开平台建设,找准指标任务,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与相关单位共商共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构架。目前,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数据集成与应用服务、青藏、黄河、黑河、塔里木河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等五个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目标。

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是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以来,云贵高原观测体系已经先期建设了2个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台站,其中包括50个森林观测点、30个草地观测点、10个土壤观测点。在观测台站运行当中不断探索站点建设方法及合作共享机制,与滇中森林国家定位观测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台站融合、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为云贵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