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坛:碳定价问题需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 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国际金融论坛:碳定价问题需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 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30 14: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30日电(记者张玥)  5月29日晚间, 在北京举行的以“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国际金融论坛(IFF)中的一场圆桌论坛上,中欧业界官员与学者就中欧碳定价问题提出了广泛政策建议。他们共同呼吁,在碳定价问题上,各国一方面需将本国国情、发展特点充分纳入考虑,另一方面也需积极借鉴别国经验,注重政策协调。

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指出,中国在碳定价等相关政策正不断严格,碳定价可能在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碳中和本身系统性、引领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此外碳定价的机制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由市场的机制,而是人为的市场,无论是总量的设定,还是它减排的速率和方向都需要确定成本。

关于未来中国碳市场建设,王毅建议,要从目前的配额以及整个交易过程中碳价的走向和对碳价做更好的分析。中国政府应逐步明确宏观政策,包括明确碳排放峰值和明确的行业政策等,并确定碳定价的协调机制。未来中国的政策要考虑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包括碳市场、碳税、碳定价,以及跟国外碳边境调节机制跟我们的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协调;要采用多步对策和多步竞争,要考虑中国现有情况,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地推进大幅度碳定价政策;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

IFF副主席、摩根士丹利全球副主席、意大利前财长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介绍了欧洲碳市场的基本情况和碳定价的机制。他强调,碳定价需要考虑政治和社会的因素。此外,不同地区经济特点不同、产业结构相异,这决定了碳的价格应该是有区别的。但他强调,这个价格又应该具有稳定性,不应过于猛烈动荡。他还建议中国考虑借鉴许多国家的既有经验,未来采取碳定价和碳税同时在搭配进行的模式。

谈及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国际能源署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高级能源分析师西里·卡西萨明确指出,“中国是有特殊优势的,因为很多人士有很多经验,这样能够促进改革和改进,这样可以更好地试点碳交易系统,并且获得更大的进展。那么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帮助中国达成长期的目标。”他表示很高兴看到在中国今年在碳交易市场方面的一些尝试和努力,并相信会对中国更好的产业系统转型带来重大帮助。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在圆桌论坛中指出,中国的绿债市场去年已经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是全世界最大的绿债市场。今年即将启动的碳市场配额将近40亿吨,这一数量超过欧盟,也是世界最大的碳市场。因此,中国市场更需要一个“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具备广度、深度和弹性、且能够反映边际减排成本,反映外部性成本的碳价格信号”。

IFF副主席、欧洲碳定价行动小组主席、法国前财长阿尔方戴利阿尔方戴利呼吁在这一问题上开展更为积极的国际合作,“只有世界上的三大经济体也是三大排放者,中国、美国、欧盟开展合作,这样才能推动碳定价,同时这三者之间的合作会对全球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和欧洲都在碳市场方面有非常积极的措施,他希望中欧能一起推动美国建立碳时长,实现能源转型的根本转变。”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总部设于北京的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中国、美国、欧盟、联合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交流和研究机构。创立至今,国际金融论坛已举办17届全球年会。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