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5月24日电(记者 冯志伟 朱友芳)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躺在鲜花翠柏中的袁隆平,面容安详。从全国各地自发赶来送别的民众涌入殡仪馆,送袁老最后一程。
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自发前往送别的人群排起了长队。
袁隆平逝世后,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这位自称“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被全世界所缅怀和敬仰。
一粒种子的梦想
“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生前常说。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到开花结果,也曾历经坎坷。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雪峰山下的湖南安江农校工作。1961年的一个盛夏,袁隆平在水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子很大,籽粒非常饱满,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随后,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稻田里,默默进行了一场试验,证实了它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袁隆平意识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水稻产量必将大幅增产。
但是,传统遗传学理论早有定论: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美国和日本此前已经对杂交水稻有过深入研究,但是均未取得成功。远在闭塞深山里的袁隆平自信满满,一头扎进试验田和遗传学研究领域,企图找到人工培育杂交水稻的“秘钥”。
水稻是雌雄同花。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也就是找到雄性不育株,俗称母本。
袁隆平在观察杂交水稻长势。
六七月间,袁隆平头顶烈日,赤脚踩在田里,一株株地寻觅。在1964年和1965年两年时间里,他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结实数百粒,有的杂交组合表现很有优势。36岁的他写下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论文首次描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并正式提出了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很快,这篇论文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科研究工作在十年动乱中仍然能艰难进行。
随后,袁隆平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安江农校诞生。但是,两年过去,研究却陷入了停滞。经过分析思考,袁隆平发现试验效果不佳的材料具有亲缘关系近的特点,于是决定从亲缘关系较远的野生稻身上寻找突破口。
海南追梦发现“野败”
1968年冬,袁隆平背上行囊,一路颠簸,来到海南岛继续追寻他的杂交水稻梦。在三亚南红农场,袁隆平住茅屋,打地铺,在昏暗的光线中开展研究工作。每天傍晚,袁隆平从地里回来,点上煤油灯,就躺在床上看书。
1970年,袁隆平正在为远源杂交收集野生资源,当时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这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随着“野败”的发现,杂交水稻研究柳暗花明。袁隆平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实验室进行水稻研究工作。(资料图)
197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他选育的“南优2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强优势组合。
197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普遍增产两三成。
历经15年,在接连闯过三系配套关、优势组合关和制种关后,袁隆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1年,国家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
1995年,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次年,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农业部正式立项,担任主帅的袁隆平提出以“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
从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直到1152.3公斤,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的世界纪录先后诞生。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带来了杂交水稻技术的伟大飞跃,确保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的快速发展。
更可喜的是,2020年11月2日,由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一次刷新世界纪录。
“东方魔稻”的世界贡献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2.4亿亩,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将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杂交水稻也因此被称为“东方魔稻”。
袁隆平曾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如今,“东方魔稻”早已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中国首次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东方魔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40年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2018年,几内亚比绍总统若泽·马里奥·瓦斯与袁隆平深入交流。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得益于杂交水稻技术,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者将产量从每公顷3吨提升到10吨。
因为杂交水稻对世界的杰出贡献,袁隆平屡获国际大奖。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度科学奖,成为中国专家首次获得的最高等级世界性嘉奖;1993年,因解决全人类饥饿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获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袁隆平获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这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世界粮食组织奖励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而设的奖励,全世界获此殊荣的仅6人,袁隆平成为亚洲的惟一获奖者。
2004年10月4日,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诺曼·博洛格博士向袁隆平颁发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逝世后,联合国官方发布悼念微博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感谢他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