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22日下午,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袁隆平的老朋友肯尼思· 奎因就袁隆平院士逝世发文悼念。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23 14: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编者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2日下午,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袁隆平的老朋友肯尼思· 奎因(Kenneth M. Quinn)就袁隆平院士逝世发文悼念。

声明全文如下:

随着袁隆平教授的逝世,中国和世界失去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科学家之一,而我也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朋友。作为由袁教授所创立的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的副主席,我谨代表论坛所有成员,向袁教授的家人、他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Center)的同事以及众多以他为榜样的人们表示深切的慰问。

对我个人而言,能够与袁教授保持20多年的交流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幸。2019年,我非常高兴能够去到长沙,在国际稻作发展论坛暨中非稻作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并有幸与袁教授一同庆祝他的90岁生日。

2019年,海南三亚,肯尼思· 奎因(右)与袁隆平院士。(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几年前,我还有幸参加了袁教授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国际水稻发展论坛(International Rice Development  Forum)。会后,袁教授的同事辛业云博士带我参观了袁教授在上世纪70年代初首次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站在那个粮食生产取得惊人突破的地方,意义之深远不言而喻。之后,我又参观了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园中伫立着一座特别的纪念碑,以纪念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袁教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过去70年里为中国粮食安全、人民摆脱贫困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我们所有与袁教授相识和共事的人来说,这一非凡认可无疑是巨大的骄傲。

我与袁教授首次接触是在2004年,当时他前往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接受世界粮食奖。作为基金会的主席,我无比荣幸地主持了典礼,基金会创始人诺曼·博洛格博士(Dr. Norman Borlaug)向袁教授颁发了奖杯。在那张标志性的合照中,两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植物学家站在了一起,一位是“绿色革命之父”,另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即使再过100年,这张照片仍将是农业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

2004年,美国爱荷华州国会大厦,诺曼·博洛格博士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世界粮食奖奖杯。(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我曾与这两位密切合作,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这也使他们成为了真正鼓舞人心的人物。和博洛格博士一样,袁教授为人极其谦逊,从不追求名利及奉承,只专注于能够帮助消除贫困、使人们摆脱饥饿的努力工作和成果中。

袁教授也同样坚信,科学的力量使收获加倍。通过在研究中心进行的各种研究和试验,他一直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为了培育出产量更高的超级杂交水稻。这种超级稻有着谷粒饱满的稻穗,像瀑布一样弯垂下来。

袁教授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的态度,这也反映出了他在稻田里所取得的成就,他就像中国普普通通的农民那样,时刻密切观察和改良农作物。他在农场里总是比在办公室里更自在,穿着工作服是最舒服的,诺曼·博洛格博士也像他一样。

另外,袁教授也是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他总是有时间回答各种问题,特别是与年轻的科学家和学生交谈。我们每年选送到研究中心的美国高中生,回来的时候总能满载着知识以及更强烈求知欲。

就我观察到的袁教授平生所取得的最注目的成就,也许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他是谁,都知道他所做的事,这当中不只是农业专家或政府官员,而是与农业没有联系的各行各业普通人。在中国的时候,我经常问遇到的人知不知道袁隆平是谁,知不知道他做过什么?不论是深圳某个餐馆的服务员、石家庄酒店的员工,还是高铁上的送餐员,都知道袁隆平的名字,也知道他在水稻生产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每次都无一例外。事实上,第一个通过微信告诉我袁教授去世消息的,是一位三亚旅行社的年轻工作人员。

2021年3月,作为美国中部美中协会(US Heartland China Association)的战略顾问,我在中美农业圆桌会议上致开幕词。我们致力于通过加强合作,改善中美关系,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大流行疾病等全球性挑战。当时我也邀请了袁教授来发表演讲,但很遗憾没能成行。

我在发言中引用了袁隆平教授的成就来激励研讨会的与会者们。袁教授用他最后的努力再次帮助取得成就。这就是他的遗产的力量。

袁隆平教授,在他的祖国、被所有认识他的人所爱戴,我们将深深地怀念他。他的遗产将在未来,为中国和世界几代人带去启示。

(编译 高琳琳 编辑 吴艳鹏 韩鹤)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