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雄功勋 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5-23 10: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月22日,一天之内,双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两位学界巨擘逝世,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人们自发哀悼,追思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他们一个是稻田里的守望者,一个是手术台上的守护者。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治病救人78载,吴孟超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他们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就在两个月前,袁隆平还在田里忙活;吴孟超90多岁了,还站在手术台前。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行走在雪域高原采集种子的钟扬,“愿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的黄大年……闪亮的名字,连同爱国、创新、务实、奉献等关键词一起,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中,构成前进路上的精神底色。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领。他们身上深厚的爱国情怀,精湛的学术造诣,温厚的人性光辉,汇聚成磅礴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经久不衰。这种精神也将代代赓续,激励更多人投身崇高的事业。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前进过程中挫折和困难不可避免。但中国人民身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杂交稻验收时,稻谷非但没增产,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风凉话四起。袁隆平默不作声,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袁隆平曾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人问他,哪个最重要?这位以农民自居的科学家说“汗水与实践”,“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艰苦不是人生的“负资产”,汗水不是未来的“绊脚石”。唯有百折不挠拼搏、顽强不屈奋斗,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谱写出熠熠生辉的篇章。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朗读者》上,吴孟超说道:“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福祉佑万民,心总系苍生,他们的作为,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使命在肩。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彼此心连心;双腿站在田间地头,才能看到百姓的期待。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聚合14亿人的磅礴之力,伟大事业定能无往不胜。

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英雄的生命也会有终结的一天,但是两位科学家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无数青年,也会将先生之风、探索之路延续下去;无数种子,又将在来年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阎语)

【责任编辑:徐锟】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