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多项举措助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1-05-20 11: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3月5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是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建筑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建筑业追赶超越新篇章。

意见中指出:自2021年起,每年新开工建设项目面积增加3%以上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城市中心城区出让或划拨土地的新建项目,实施工业化建造比例不低于20%,并逐年增加。全面实施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健全建筑工业化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培育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文件进一步明确对建筑工业化新技术应用的要求,鼓励在评标环节中给予评审加分,并合理安排专项实施费用。瞄准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迈向新型建筑工业化时代,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和支撑。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建筑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同时传统施工方式也面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建筑垃圾量大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全面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描绘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新蓝图。

到2025年,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30%以上,城市中心城区住宅建筑实施全装修,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和生产企业、设备、技术、人才等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一批以上下游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

到2035年,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促使新型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

为保障智能建造与建造工业化协同发展,力争跻身建筑工业化强国行列,陕西省十七部门共同研讨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围绕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项目保障服务、建立组织推进机制等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

1、优化审批服务效率。对于参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的开发和施工单位,可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资质升级、延续、预售许可等业务。

2、提升集成设计质量。充分发挥设计先导作用,统筹推进数字化集成设计体系建设,鼓励采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体系,推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构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项目设计深度要符合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要求。以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允许适当提高设计收费标准。

3、改进招标投标管理。鼓励采用设计、部品构件生产、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建筑装修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模式。建设单位可在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中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新技术应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在评标办法中给予评审加分,并合理安排专项实施费用。

4、强化人才培养。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培育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专业技能人员,加快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急需的高端人才。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队伍。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

5、严格落实责任主体。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要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定期发布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产能供需情况,提高产能利用率,提升建筑工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深入贯彻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和《〈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陕政发〔2016〕27号),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发展趋势、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优质人才,加快推进工程建造技术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认证中心”)联合北京中培国育人才测评技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建筑工业化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等级考试工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原隶属于建设部,现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研院始终把服务公益事业、推进行业技术进步作为己任,面向全国建设事业,以建筑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部分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的归口单位。2020年8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复函批准,同意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同有关单位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这是我国在城乡建设领域首次获得筹建的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2006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认证机构批准书》。认证中心作为中国建研院开展认证工作的实体,依托在院已有的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供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十余个国家(部)级中心的资源支持下,对外开展认证业务。

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是指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据了解,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等级考核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三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二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和一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三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和二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均划分为5个专业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制造、工业化装修;具备运用其中某一项建筑工业化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一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不划分专业方向,具备综合运用各项建筑工业化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进入信息化时代,建筑业的智能化建造水平急需提升。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过程中,以建筑工业化为壁垒,实现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三化融合”,积极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改变我国建筑产业大而不强现状的同时,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和发展中,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高质量人才,吹响时代号角,紧跟发展步伐,建筑工业化应用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掌握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未来的建筑产业链中将扮演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