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如今已累计有50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在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骆驼湾村,就有50多名年轻人回到家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燕赵大地上,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家乡的面貌。经过全省上下努力,河北省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行标准下232.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做过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的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陈晓玉认为,河北将职业教育作为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之一,“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至今,陈晓玉还记得2017年1月,她第一次到河北省行唐县西石村刘义家看到的情景:住的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屋内陈设很破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24岁的刘义和母亲甄香玲就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当时带领团队在做评估工作的陈晓玉了解到,甄香玲的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女儿已出嫁,她靠着侍弄几亩薄田和打零工来支撑儿子刘义上学和日常开销。通过评估团队的专家,当时就读于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义得知了“三免一助”政策。
针对建档立卡等困难学生的“三免一助”政策,是河北省制定的资助贫困学生政策的重要内容。即在国家助学政策基础上,河北省还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据统计,河北省为此5年累计安排资金336.3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30万人次,其中享受建档立卡“三免一助”政策的学生37.6万人次。
河北省还出台举措,通过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考虑专业选择、优先安排在订单班或企业冠名班、优先安排工作岗位实习,实现学生就业、家庭脱贫。
2018年毕业后,刘义当上了唐山机务段的铁路司机。这位性格开朗的小伙子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一细数身边的变化:2018年在政策资金支持下,家里已是危房的老屋得以翻盖;2019年,家乡行唐县实现脱贫摘帽;他正在攒钱,要让操劳半生的母亲早日住上自己的新房。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刘义仍不忘联络帮助过自己的陈晓玉和曾经的西石村第一书记尚顺忠。当年,来自石家庄市委党校的扶贫干部尚顺忠带着自己到学校申请享受“三免一助”政策时的情景,刘义至今历历在目。
而在尚顺忠看来,自己只是河北省8年来1.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
从2018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博士生冯紫曦由于参与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工作,先后到访过河北省10多个贫困县,见到了很多扶贫干部。
“他们很多和我一样年轻。”冯紫曦用“有情怀”“有视野”“能吃苦”来形容对他们的印象。“他们大都是各机关单位选拔的优秀青年干部,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了难得的锻炼。”
2018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刘中文来到河北唐县齐家佐乡史家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34岁的他赴任时随身带着吉他。从不被村民们看好的“外来干部”到带领村民打通硬化村内及田间道路、建起扶贫车间、为小学建起微机室和水塔、开展电商培训……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一步步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心爱的吉他也见证了他两年多的驻村时光。
“那一年的那一天,来到这唐县。满眼的绿色田野,初来乍到的夏天。”“北京很大,山村很小,谁不想在家陪妻儿老小。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每天在山沟里移动双脚。”2020年,刘中文创作了歌曲《史家佐的康庄大道》。谈到这首歌曲,刘中文表示:两年多的时光,有些愧对家人,但绝对无愧青春!
在河北魏县,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就业门路窄的实际情况,当地出台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扶贫微工厂”。沙口集乡刘屯村90后小伙韩海超2017年年初回到家乡,向亲戚朋友借了3万元,购买了10台缝纫机,从村里招了10余名留守妇女,办起了怡怡箱包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回乡创业的青年。当年7月,刘屯村建成全县第一家“扶贫微工厂”,韩海超又率先入驻。
在河北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34岁的吴桥县青年张亮亮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这位河北富宸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018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小亮扶贫鸡”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统一提供鸡苗,统一养殖模式,统一防疫指导,统一收购成鸡。“小亮扶贫鸡”项目已覆盖190个村,让1100户2094人受益,每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根据工作安排,驻村干部刘中文即将离开史家佐村,他将自己的不舍写进了歌曲《忘不了的老村庄》。几年的驻村经历使这位第一书记意识到,由“输血”到“造血”,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当地青年“造血”能力的发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樊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