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此次助残日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社会各界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用心用情帮扶残疾人,让广大残疾人在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拥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严防残疾人返贫致贫
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敬南镇吴家坪村,帮扶干部正在把一袋袋饲料送到村民罗伟仁家中。“他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不仅帮我发展养殖产业,还一直关心我的身体状况,提供的帮助都是‘及时雨’。”罗伟仁说,贫困帽子摘掉了,但原有的帮扶没有少,这让他更有信心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然而,残疾人是易返贫致贫重点群体之一,如何才能尽早发现残疾人返贫致贫风险,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成为一道必须答好的新试题。
今年4月,中国残联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召开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会议。会上,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深入交流探讨,提出建立残疾人跟踪访视机制,及时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和帮扶机制;加大脱贫残疾人稳岗就业扶持,托底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就业;加大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鼓励地方实施适合残疾人家庭增产增收的助残扶贫项目,继续给予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残疾人小额信贷支持等。
有了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各地积极行动,为防止残疾人致贫返贫筑牢“堤坝”——
在贵州,省残联借助以“贵州扶贫云”防贫监测预警平台为基础的大数据监测系统,动态跟踪核实残疾人相关情况,通过“缺什么补什么”的动态工作机制实现精准帮扶。
在内蒙古,自治区残联搭建起残疾人职业实训基地,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安置就业的残疾学员享受五险一金,与其他员工享有同等标准的工资待遇。
在江苏,“残疾人之家”等托养服务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不断提高托养服务质量。
“各级残联组织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残疾人身上。”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说。
推进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
“能自己滑着轮椅烧水做饭,再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感觉真好啊!”家住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的65岁老人阮观清坐在轮椅上笑着说。
这得益于新县残联一项扶残助残措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上门测量、定制方案、反复修改,新县残联为阮观清家安装了扶手、栏杆、低位灶台、低位水池,修建了防滑坡道。借助这些家庭无障碍设施,阮观清的生活方便了许多,子女也可以更加安心地出门工作赚钱,改善生活条件。
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是帮助残疾人实现生活自理、改善精神面貌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残疾人期待过上美好生活的有效举措。在中国残联的带领下,各级残联摸底需求、建立台账、筹集资金,为乘坐轮椅和拄拐杖残疾人进行家庭室外入口平整或坡化改造,并设置扶手;为听力残疾人家庭门口安装闪光门铃或可视门铃,为视力残疾人家庭门口安装语音门铃;将厨房灶台、橱柜、洗手池等高度降低,方便乘坐轮椅残疾人使用……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国共对601万名残疾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其中包括65万名贫困重度残疾人。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指导地方根据资金统筹力度、经济水平和残疾人多样化需求等现实条件,科学编制项目内容,扩大改造对象范围;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支持,加大改造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宣传力度,激发城乡残疾人家庭的改造意愿,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的氛围。
满足不断提升的社会需求,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平等、参与、共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残疾人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基础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残疾人盼望着精神生活更有寄托、社会生活更有尊严、家庭生活更加幸福。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满足残疾人不断升级的需求,成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必要之举。
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继续提升。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适时把更多医疗康复项目和医疗用辅助器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不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能力;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社区康复训练、指导、转介中的作用。
残疾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活动日益多样。走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单独开设的盲人阅览区温暖人心,种类丰富的盲用读物和残疾人题材图书跃上书架,各类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进一步丰富了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在体育运动方面,中国盲协等协会组织充分挖掘各类残疾人运动潜力,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得到广大残疾人的欢迎和支持。同时,数以万计的社区建成残疾人健身示范点,一批批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走进社区,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
融合教育不断推进。“从今年开始,预计3年内培育发展33所幼儿园成为融合教育推广园,培养100名融合教育导师,每年至少满足100名特殊儿童在幼儿园随班就读。”5月12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广东省东莞市残联传出这一好消息。据介绍,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多项研究表明,融合教育更有利于残疾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我们期待,平凡善举凝聚大爱力量,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易舒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