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视纪录片《长江之歌》的播出引发关注。往前追溯,1983年,《话说长江》横空出世;2004年,《再说长江》出炉。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什么第三度大规模拍摄关于长江的纪录片?如今镜头里的长江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记者采访了《长江之歌》总导演、总撰稿夏蒙。
对江河文明认识更加深刻
“如果说《话说长江》用当时的新手段——电视,为观众展现了长江流域的壮丽画卷,那么,这部《长江之歌》展示的是5年来长江大保护的成就,表达的是今天我们对江河文明更加深刻的认识。”夏蒙这样表述两部时隔38年播出的纪录片镜头里长江的本质不同。比如《话说长江》中,一些化工企业冒着黑烟的烟囱是欣欣向荣的标志;但在《长江之歌》里,长江中下游沿江建设的有些工厂被炸毁,有的城市正在转而采取以高科技和教育文化为主的发展模式。
引人注目的是,纪录片《长江之歌》的片名和6集的名称:“我们赞美长江”“你从雪山走来”“你从远古走来”“挽起高山大海”“灌溉花的国土”和“推动新的时代”,都来自《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片尾也特别向这首歌的词曲作者胡宏伟、王世光致谢。
“这首歌的歌词一点没有过时。”夏蒙说,无论第一集综述长江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意义,第二、第三集呈现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和文脉,还是第四集概述我们在长江上修桥筑坝,兴建高速公路,第五集讲述长江大保护和建设美丽家园的故事,第六集展示长江大保护与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的发展变化,这6个名称和每集的内容都特别合拍。6集结合在一起,比较全面准确地展示了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和5年来取得的成就,感人肺腑,振奋人心。
讲述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
采访时,夏蒙身后巨大的长江流域图上,很多地点被他用各色笔画了圆圈、五角星、三角形等标记。“这是航拍摄制组到过的地方。实际上我们拍摄的范围远比这个大。长江干流和金沙江、雅砻江、嘉陵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我们差不多都跑遍了。”
在历时近5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遇到过许多困难和危险。比如曾遭遇金沙江流域突发山体滑坡,巨大泥石流迅速形成堰塞湖等状况。不过,摄制组也因此第一时间拍摄到了灾害现场和有关部门紧急抢险救灾的情景。
摄制组曾先后4次进入三江源无人区,自带食物和生活用品,跟随森林公安警察,克服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拍摄了20多天,当地最危险的3种动物——棕熊、野牦牛、狼群都拍到了。
片中还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每次离开营地外出巡逻都可能遭遇生命危险的森林公安警察;那些不能携带武器,顶着风险巡山的护林员;还有那些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倡议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响应国家易地扶贫政策,在新村里安居乐业的藏族同胞,有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每一处河流、水井的河长、井长们,也有因为禁渔而改变生活方式,上岸定居的渔民……“我们沿江拍摄,看到听到很多这样的人和事,很感动也很欣慰。”夏蒙说。
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生动细节
这部纪录片展示的长江雄奇壮美,气势磅礴。镜头变化迅捷,提供了极大的信息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视北方为夏蒙和他的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服务器容量高达3400T,如果装载传统电影,可装90万部以上。对这部纪录片的画面质量、表达方式,观众给予了热情赞扬。
夏蒙执导过很多优秀纪录片,与以往那些讲述历史风云或人物传记类的作品相比,《长江之歌》采取的是宏大的国家叙事,“要把长江5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及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植入片中,又要生动好看,确实对我们是个挑战。”为此,他们努力追求朴实自然、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夏蒙认为,这部纪录片还有一点与他以往的纪录片有所不同,就是既有纪录片特点,又有新闻元素,“它紧扣时代脉搏,涵盖了历史、现实和我们可以预期的未来。”(记者 苗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4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