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郑煤机总装车间内的采煤机器。河南日报记者栾姗摄
□河南日报记者栾姗祁道鹏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冯刘克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句话,雕刻在郑煤机的展示大厅里,更镌刻在郑煤机人的心坎上。5月11日8时许,郑州经开区第九大街,身穿卡其色工装的员工陆续走进郑煤机,精神抖擞地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总装车间内,采煤机、刮板机、运输机一字排开,即将被装上卡车,交付宣威市能拓矿业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远程操控系统通过5G信号,可模拟向千余公里外的宣威市能拓矿业有限公司薄煤层开采工作面发出指令。
矿井讲究安全、高效,人少则稳、无人则安。过去,阴暗的矿井里,矿工们灰头土脸紧张地忙碌着;现在,煤矿人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变成现实。
“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煤机视察时强调。
近两年时间里,郑煤机又创下一个“中国第一”。“我们干的是国内煤机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事。”郑煤机董事长焦承尧说,“郑煤机不仅具备生产世界最高液压支架的能力,而且可以比肩国际煤机领军企业,提供全流程自主研发的综采装备整体解决方案。”
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自主创新。从“中国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再到“中国第一套”,郑煤机人靠自主创新锻造大国重器,从源头上避免“断供”痛点和“卡脖子”窘境,在新发展格局中勇于担当省管国企的历史责任。
在科技竞争领域,人才竞争是核心。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趋势下,“白领”“蓝领”的界限逐渐模糊,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灰领”,在郑煤机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郑煤机国际市场副总经理张新红是大家印象中的“白领”,他带着液压支架的模型,从“跑龙套”到“演主角儿”,一点点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他是带货高手,同时也是设计达人。“我们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起高效服务牌,欧美厂商需要两周时间修改设计,我们只需要1天时间。”张新红说。
郑煤机总装厂厂长苑少冲是外人眼中的“蓝领”,工作性质类似“拼积木”和“搭乐高”,严把液压支架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口。一台液压支架总装的零部件有300余种、1300余件。“我们的检修标准非常苛刻,接近人工检修率的临界点。”眼下,苑少冲正在接受技改培训,从自己动手干变成指挥机器干。
“灰领”懂得管理,也懂得技术,郑煤机总工程师王永强就是这样打破界限的人。他这种承上启下的优势体现在“中国第一套”的研发设计中。“这项工作中,每个成员都是有思考力的机器人,它们合在一起是机器人团队。”王永强说。
独创独有,拥有自己的“撒手锏”,这是郑煤机新型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也是郑煤机挺进智能制造领域的铿锵脚步。
记者手记
于“卡脖子”处立新功
郑煤机人眼中,什么是匠心?
在纷扰浮嚣中保持一份清醒、坚守一份执着,无论市场如何波谲云诡,始终心无旁骛地坚持做制造业。
1964年中国第一台自移式支架样机在郑煤机诞生,2018年郑煤机液压支架在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顶起“世界第一高”综采工作面,2020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套成套化智能综采设备成功投用……中国煤机从无到有,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完全自主研发,这里面凝聚着大国工匠的辛勤努力和无私付出,他们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气、真功夫,凝心聚力取得突破,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这份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初心,凝聚着“追求卓越”的匠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本报记者栾姗祁道鹏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冯刘克)
(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