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脱贫攻坚战场上 有一支她的国产“菌”队

来源:科技日报
2021-05-10 09: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钟瑾在考察芦苇的饲用化利用情况 受访者供图

一定程度上,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贫穷,而越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就越不能少了科技,越不能少了科研力量。

钟 瑾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青贮饲料是牛羊口粮中最重要的一种,世界范围内,该饲料在饲料总量中的占比超过55%,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有待提升。”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为地处青藏高原的牧民录制了一段科普视频。

视频中提到的青贮饲料,就是指把牧草等青绿饲草原料压实封闭并发酵,从而减少养分损失,是一种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草料贮存方式。在这一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乳酸菌剂,它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我国人民摸索出一套传统的草料贮存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应用效果不理想。而从美国、日本等国进口的乳酸菌剂价格昂贵,加工一吨青贮饲料有的就需要几十元,这使新的草料贮存技术难以得到普及。

而乳酸菌就是钟瑾的研究对象,在过去十余年里,她带领团队打造出一支国产“菌”队,让地处高原地区的牛羊吃上了青贮饲料,帮助高原牧民增产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年初,由于在扶贫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钟瑾被评为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

打破怪圈,研发国产青贮菌剂

乳酸菌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如口腔、肠道、生殖道等,也存在于植物表面、动物肠道、土壤中。它可被用于发酵食物,也可被用于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加工草料……在钟瑾的世界里,乳酸菌意味着许多可能性。

2003年,钟瑾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入职没多久,她就在以乳酸菌作为防腐剂的应用研究上小有成就。

2010年,在时任青海省科技厅厅长解源的邀请下,钟瑾和同事前往青海省进行考察。彼时,因为缺乏牧草贮存技术,该地牛羊饲养陷入“夏肥秋壮、冬瘦春亡”的怪圈,牧民们一年的辛苦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付之东流。而进口青贮菌剂价格较高,牧民们难以承受,这导致当地居民人均收入一直难有突破。

“刚开始接触扶贫时,我觉得扶贫不是科学家的主业,后来我去了才知道,农民竟如此渴望科技。”钟瑾回忆道。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回到北京后,钟瑾决定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贮菌剂。青贮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发酵阶段也会出现巨大变化。看似简单的菌剂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对微生物有非常细致及深入的了解。

钟瑾带领团队成员从全国各地采集并分离了几千株乳酸菌,并从中筛选出十余株功能菌,将其研制成系列青贮复合菌剂。

“这项工作利用了中科院长期的科技积累力量,为扶贫工作不断‘造血’。”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对此评价道。

顶住压力,在农场冒险开展试验

苜蓿是一种优良的豆科饲草植物,其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又被称为“牧草之王”。荷兰、丹麦等乳品行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优质的苜蓿饲养体系。长久以来,受制于加工技术,我国苜蓿产业未得到较好发展。

2015年夏天,钟瑾到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进行考察时,被眼前饲料贮存的一幕惊呆了:田间地头随手挖个坑就是窖池,打开封口,臭味伴着霉味扑面而来。

“由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很高、糖分少,若青贮技术不过关,它容易腐烂、变臭,贮藏的饲料不仅不能用于饲喂,而还会污染环境。”钟瑾说。

2016年夏天,钟瑾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合作,在该地尝试采用她团队研发的青贮菌剂及加工技术来青贮苜蓿。

然而,这场试验进行得并不轻松。

此前一年,谢尔塔拉农场场长吴宏军已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当时,他们虽然用了菌剂,并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是最终整窖苜蓿完全腐败发臭。按照每吨苜蓿成本价1000元计算,窖贮1000吨苜蓿,失败带来的损失至少是百万元级别。

费用高、压力大,到底还要不要一试?

我国苜蓿的产能不足,每年都有140万吨到180万吨的缺口,需要从美国、西班牙等进口,每吨售价超过2000元。对于大多数养殖业经营者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若国产青贮苜蓿能部分替代进口苜蓿干草,将大幅降低养殖业的成本。

顶住压力,钟瑾和吴宏军最后决定——做!

青贮当天,为了把控每个技术细节,钟瑾全程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不放过每个环节,甚至连喷洒菌剂的角度,她都要近距离观察。粉碎苜蓿产生了大量粉尘,搅碎的苜蓿叶碎片肆意飞舞,飘进她的眼睛里。没过多久,钟瑾的双眼就肿了起来,几乎睁不开眼,但她却始终不肯离开现场。青贮结束后,她跑了两家医院,才把苜蓿碎片从眼睛里取出来。

苜蓿被封存起来了,但钟瑾的心却一直悬着。几个月后,青贮窖打开的那一瞬间,一股清香扑面而来,苜蓿颜色黄绿鲜亮。开窖几天后,苜蓿也没见腐败,她的心终于缓缓放下。

钟瑾算了一笔经济账:采用新的苜蓿青贮技术后,每头牛每日的饲养成本可减少约4元,同时产奶量得到提升,每天每头牛可多产一公斤奶。由于产奶质量提高,奶牛的收购价格每斤也提高了1毛9分钱。综合下来,每头奶牛每天可以降本增收10元左右。

“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更愿意接受新技术。”钟瑾说,此后新菌剂技术在大草原上扎下了根,为那里留下阵阵清香。

悉心帮扶,技术终获牧民认可

今天,在内蒙古、青海、广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农民们已经用上了钟瑾团队研发的青贮技术。

然而,时间回到9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2年冬天,牧民金大泉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所在的青海省贵南县贵南草业牛羊繁育场里,秋天时体重六十多公斤的羊,过了一个冬天,就只剩下四十多公斤。金大泉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这个畜牧大省,饲料浪费率高、营养含量低,仅因冬季牛羊掉膘每年就要损失几十亿元。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钟瑾团队研发的青贮菌剂解了燃眉之急。

2016年至2017年,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在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开展了全株玉米不同青贮方式的饲喂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用这些青贮饲料喂养的羊增重达到11.8%,肉骨比和饲料转化率更高。

试验结果虽好,想要说服当地老百姓采用这项技术,却不是件容易事。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及认识到这项技术,钟瑾和同事们在每个贫困点或示范点都会找来几个青贮大户,免费提供给他们菌剂并示范青贮加工过程。钟瑾甚至还把牛羊根本不碰的蒿草进行打包贮藏,一年后看到草料新鲜、清香、不发霉,牧民们这才算认可了。

和当地百姓熟识后,很多牧民都愿意找钟瑾,向她询问技术应用上的问题。

“也许,女科学家更细心一点,也更容易共情,自然而然地会换位思考老百姓的感受,所以他们会觉得我亲切,也就没有距离感了。”钟瑾笑着说,她很庆幸自己身上有这种亲和力。

为了把好技术送到更多地区,钟瑾和同事们踏上了扶贫路。在广西,他们沿着用刀砍出来的小路前行,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是被杂草遮蔽的悬崖,他们就用手抓住石缝间的杂草前进;在云南和贵州的大山里,他们用上了所有想得到的交通工具,有时车坏在半路,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一次次跋山涉水,使钟瑾意识到:“一定程度上,恶劣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贫穷,而越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就越不能少了科技,越不能少了科研力量。”

当被问及是否会再次上路时,钟瑾坚定地对记者说:“有需求一定会去。”(实习记者 王 烁)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