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工牌”到螺蛳粉,习近平柳州之行大有看点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考察。
站内搜索
搜狗搜索
中国搜索
订阅
移动
English
首页
时政
时政要闻
评论频道
学习时代
两岸频道
资讯
独家
中国日报专稿
传媒动态
每日一词
法院公告
C财经
证券
独家
科技
产业
文旅
生活
中国有约
视频
专栏
漫画
观天下
中国观察
中国日报网评
中国那些事儿
和评理
侨一瞧
地方
China Daily Homepage
中文网首页
时评
资讯
C财经
生活
视频
专栏
漫画
原创
观天下
地方频道
关闭
中国日报网
>
头条
>
从“柳工牌”到螺蛳粉,习近平柳州之行大有看点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2021-04-27 14:31
分享到微信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考察。他先后看了一家63年的老牌工程机械企业和一个近年来“新晋”的“网红食品”产业。总书记为何要看这两个点,此行又有什么样的看点呢?《时政新闻眼》为您解析。
柳工集团:锻造工程机械“利器”
26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了解企业改革创新、制造业发展等情况。
△柳工集团创建于1958年,现有一级子公司7家,员工1.6万人。(总台央视记者李超云、范凯拍摄)
柳工集团是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拥有挖掘机械、铲运机械、农业机械等13大类共32种整机产品线。1966年,柳工推出第一台用于土石方施工的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如今,柳工装载机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柳工挖掘机销量从2001年的57台发展到2020年2.6万台,销售额达90亿元。(总台央视记者王冰拍摄)
2002年,柳工集团开启“走出去”发展战略,现在全球已建有20个制造基地、13家海外子公司,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
柳工人告诉《时政新闻眼》,无论是酷热的撒哈拉沙漠,还是极寒的南极腹地,都有柳工机械的身影,这是“中国制造”质量过硬的生动例证。
△2017年,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大西洋海岸施工现场,柳工挖掘机进行大块石料的堆积作业。(资料图)
△在南极,柳工机械的主要工作是建设临时码头,为科考队员建设发电室、住处和研究场所等。(资料图)
在柳工,有一个全球研发中心。这里以土方机械可靠性、性能、节能环保等相关技术研发为主要方向,是我国土方机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成6年来,柳工申请技术专利成果达1358项。
△研发中心的半消声实验室正在为一款纯电动装载机检测噪声数据。(总台央视记者程铖、张晓鹏拍摄)
依靠自主研发创新,柳工打出了民族品牌挖掘机、装载机的一片新天地。从诠释“极限工况、强悍设备”产品魅力的最大吨位装载机,到全球第一款20吨级纯电驱动挖掘机,柳工集团始终在锻造工程机械的“利器”。
习近平:把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
这并非习近平首次关注“广西制造”。2010年、2017年,他先后两次到广西的同一家企业——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调研。和柳工集团诞生于同一年的南南铝,是一家以铝材产业为主的制造企业。第一次到南南铝,习近平看到的还只是建材类传统产品,第二次则出现了高铁、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类的新产品、高端产品,总书记形容这家企业是“鸟枪换炮”。
△柳工自主研发的12吨轮式装载机液力变矩器,是工程机械、装甲机械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2017年考察南南铝时,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柳工生产车间(总台央视记者王晓东拍摄)
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去年9月,他在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湖南山河智能考察时,阐明了他如此重视制造业的原因:“在当今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制造业强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总书记念兹在兹。
柳州螺蛳粉,因何“蝶变”?
在柳州,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螺蛳粉,正在上演着从“小米粉”做成“大产业”、从传统特色产品“蝶变”为“网红食品”的传奇。
2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李超云拍摄)
一碗螺蛳粉,催生一座产业园。集聚区位于柳南区河西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内,目前已有34家螺蛳粉生产及配套企业入驻,就业人员近3000人,日产螺蛳粉约150万袋。
近年来,柳州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螺蛳粉这一特色产业。2014年,首家袋装柳州螺蛳粉生产企业诞生。2019年,“柳州螺蛳粉”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去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成立。柳州螺蛳粉成为饮食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代表,以“走心”的方式精准捕获了都市年轻人的“胃”,从而晋升“网红”、热销全球。
△2014年10月,第一张预包装螺蛳粉的生产许可证诞生。(资料图)
△螺蛳粉的汤底是由十几种原材料熬制而成。(总台央视记者李辉、王鹏飞拍摄)
柳州螺蛳粉从上游的竹笋、豆角、螺蛳、腐竹等原材料生产,中游的食品加工、包装,到下游的商超、电商、物流,再到周边的文旅体验等,带动了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去年,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品销售收入超130亿元,袋装柳州螺蛳粉仅在网上就卖出了11亿袋。
△袋装螺蛳粉(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做好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
从去年考察途中点赞的“小木耳大产业”“小黄花大产业”,到今年以来关注的“沙县小吃大产业”“小米粉大产业”,习近平始终牵挂着发展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
△柳州螺蛳粉配料包生产线(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次提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袋装螺蛳粉直播带货现场(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拍摄)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一数据来之殊为不易。总书记关注的特色产业,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广袤大地上蓬勃生长起来的特色产业,正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满园春色。
【责任编辑:邵冰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时评
资讯
财经
生活
视频
专栏
漫画
独家
招聘
地方频道: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新疆
深圳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国际在线
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台湾网
中国西藏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中国军网
中国新闻网
人民政协网
法治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6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503号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京ICP备13028878号-6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首页
时评
资讯
C财经
生活
视频
专栏
地方
漫画
观天下
PC版
中文
English
中国日报版权所有
Conten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