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考古盲盒”火了,老韩的“春天”来了

和泥搅拌、搓成泥条、包裹“宝物”、烤房烘烤……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下龙村村民老韩家的“烤房”旁边,20几个村民在井然有序的流水线上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忙活的可是当前火爆全网深受人们喜爱的“考古盲盒”。

同心奔小康|“考古盲盒”火了,老韩的“春天”来了

2021-04-27 12: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和泥搅拌、搓成泥条、包裹“宝物”、烤房烘烤……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下龙村村民老韩家的“烤房”旁边,20几个村民在井然有序的流水线上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忙活的可是当前火爆全网深受人们喜爱的“考古盲盒”。

“考古盲盒”是河南博物院倾力打造的文创产品,把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把青铜器、杜虎符、武则天金锏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玩家在挖掘过程中,体验什么是考古。自去年12月以来,“考古盲盒”卖得线上线下频频断货。

“去年12月,考古盲盒突然‘爆火’,直线增长的市场需求一时间造成原有产能严重不足,我们急着筹建新的宝物加工工厂。”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因为考古盲盒特殊的烘烤加工工艺,在制作时需要用到特制的烤房,我们经过多方打听、考察,最后瞄准了下龙村老韩家闲置的烤房。”

下龙村距距宜阳县城50公里,农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农作物,主要产业有花椒、苹果等种植项目。村里的韩新民今年65岁,人称“老韩”,他常年身体不好,主要靠土地承包给他人来获得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早年家中用来简单加工金银花的烤房也被搁置一旁。

老韩家的“烤房”被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项目相中后,老韩的“春天”也来了。“加工厂建好之后,媳妇也从洛阳回来了,她搞考古盲盒的包装,我当烧炕工人,现在两个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有六千块左右,想买啥买啥,家里添了不少新电器,没想到临老了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老韩一想到现在舒畅的日子,就笑得合不拢嘴。

幸福的可不止老韩两口儿。任加工部主管的张百岁,在年轻时外出打工意外致残后就回了村,现凭借之前的打工经历和认真干工作的劲头,成了厂里的灵魂领军人物。今年97岁的史奶奶更是时常将“感谢”挂嘴边,“要不是有了这工厂,我儿子儿媳哪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还能照顾俺啊。”

考古盲盒项目负责人孟庐陵说,其实我们一开始是想招熟练、手快的工人,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沟通及管理成本,但在工厂筹建的过程中,有不少村民“慕名前来”看稀奇,希望可以在家门口寻求一份工作,我们随即改变了用人计划,以村民为重点用工。

就这样,下龙村的留守人员、家庭妇女,将近30人纷纷加入到这个充满爱心的工厂中,他们的收入从寥寥无几到现在月均收入将近3000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样的情景让下龙村村支书李向东深感欣慰,他说,建了考古盲盒加工厂后,我们村子大变样了,不仅有了轰鸣的机器声,还多了村民们的笑声,唯独少了鸡毛蒜皮的争吵声,我也省心多啦。

“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线上购物平台累计向全国各地发售盲盒已达17万多个。这样的亮眼成绩可离不开这群朴实、勤劳的宝物‘制作人’。”宋华笑着说,考古盲盒在满足人们好奇心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希望在未来能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增收,推进乡村振兴。

(谭敏)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