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唇鲜骨获救记

”  赵道全是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负责人,让他在卢氏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里蹲守了整整六天的这些鱼苗,叫唇鲜骨(huá)。赵道全介绍,唇鲜骨俗称“重唇”,曾广泛分布于国内各大水系,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最大个体能长到五六公斤,是黄河土著鱼类中的“大块头”。

黄河唇鲜骨获救记

2021-04-25 07: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左至右依次为唇鲜骨、黄河雅罗鱼、乌苏拟鲿本报资料图片制图/张焱莉

自2017年起,在省科技厅支持下,依托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建设的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围绕拯救黄河流域珍稀鱼类资源,先后成功人工繁育了乌苏拟鲿、黄河雅罗鱼,唇鲜骨是他们新“拯救”的又一个稀有鱼种。

□本报记者尹江勇

半透明的鱼卵里,一尾小鱼苗不时伸展着身体,突然,它用力一挣,破膜而出,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盯着电脑屏幕上放大的显微镜画面,赵道全喜悦得像看到了新生的宝宝:“好了,又一个黄河稀有鱼种总算是能保住了!”

赵道全是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负责人,让他在卢氏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里蹲守了整整六天的这些鱼苗,叫唇鲜骨(huá)。4月23日,这种黄河稀有鱼类首次成功实现了人工繁育。

赵道全介绍,唇鲜骨俗称“重唇”,曾广泛分布于国内各大水系,主食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最大个体能长到五六公斤,是黄河土著鱼类中的“大块头”。

“上世纪80年代,从洛阳到郑州、开封一带,还经常能在鱼市上见到唇鲜骨。这种鱼味道鲜美,市场价值高,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赵道全说,可惜的是,近年来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

是什么原因让唇鲜骨日渐稀少?“主要是黄河生态环境变化导致的,特别是前些年黄河出现断流,直接影响了它们的产卵和生长环境,加上其个体大、易捕捞,所以繁殖群体极易被破坏。”赵道全惋惜地说,目前在黄河一些河段中,其资源量已急剧下降。

自2017年起,在省科技厅支持下,依托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建设的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围绕拯救黄河流域珍稀鱼类资源,先后成功人工繁育了乌苏拟鲿、黄河雅罗鱼,唇鲜骨是他们新“拯救”的又一个稀有鱼种。

在他们的“拯救名单”上,还排列着大鼻吻鮈(jū)、黄河鲇、黄尾鲴、红鳍原鲌(bó)、尖头大吻鱥(guì)等十余个种类的“黄河鱼家族”成员……

凭借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的科研团队独创了从驯化到孵化的一整套创新技术,在本地人工繁殖效果上有了显著突破,部分孵化工艺已于2019年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在今年救助黄河雅罗鱼时,这项技术功不可没。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的技术就是在那段时间取得突破的,当时大家深受鼓舞,都攒着一股劲,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赵道全依然很激动。

除了技术支撑外,我省在规模化繁育方面也得到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去年在黄河放流的两万多尾乌苏拟鲿鱼苗,就来自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建立的鱼类规模化繁育基地。如果亲本数量足够,基地最高可以繁育400万条稀有鱼类苗种,这已经达到了产业化生产的标准。

赵道全邀请记者,“明年春暖花开时,这些鱼苗就长大了,你一定要来卢氏,一起放流,让它们‘回家’。”

(张馨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