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2日电 2021年4月22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城区生态环境局、北京市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滴滴青桔单车和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一目了然公众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亿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行车分会等单位共同参与支持的“生活方式绿色化”之“全民骑行总动员 助力减污降碳”启动仪式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便门小公园举行。
启动仪式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主持,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办公厅原巡视员卫宏,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赵子龙,滴滴青桔单车运营负责人马骁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北京市民、媒体、高校、企业、环保组织等代表上台发言。出席活动的还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杨海峰、北京市西城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国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张立新,以及生态环境部直属机关工会骑行协会筹备组贾海平等。政府部门代表、大学生骑行协会、环保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以及北京市民代表共8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并组成五支骑行队伍体验从西便门小公园到月坛南桥的二环路慢行系统。
本次活动是2020年10月25日启动的“生活方式绿色化”之“绿色骑行”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五年行动计划宣传实践活动自启动以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环保社会组织、企业、媒体、高校等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本次活动安排在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举办,旨在通过骑行体验活动,宣传号召市民积极参与绿色骑行,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低碳健康生活方式,为如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北京市以建设慢行系统和城市绿道为抓手,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品质提升工作,绿色出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动道路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和各项鼓励绿色出行的政策落地,自行车骑行人数显著增长。其中仅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全年累计高达6.9亿人次,日均骑行量188.9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13.4%。
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20年绿色出行发展报告——共享两轮车篇》(以下简称《报告》),围绕绿色出行这个主题展开专业分析,提出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电单车,在优化城市出行结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解决疫情常态化期间居民出行难题意义重大。共享两轮车有效替换小汽车和超标电动自行车出行,调查显示:21.7%的用户从小汽车转化为共享两轮车,10.5%的用户因使用共享两轮车而放弃购买小汽车。市民通过共享单车绿色出行也为“碳中和”的早日实现做出贡献。《报告》显示,使用共享两轮车每日减少的排放量相当于种植7.5亿棵树。按照共享电单车和共享单车日订单分别1000万计算,合计日骑行里程为4000万公里,小汽车出行油耗2.8亿升,共享两轮车替代小汽车日出行节约能源20.3万吨。
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自2019年5月31日开通以来,总骑行量已超过200万辆次,日均骑行量约为4000-6000辆,成为回龙观区域与中关村软件园之间通勤者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健康的出行新选择。近年来,为鼓励和支持更多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方式绿色出行,北京市交通部门不断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出行品质,2020年10月11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会同西城区政府试点实施了西二环月坛南桥—西直门桥路段慢行系统的优化改造工程。针对二环路辅路慢行系统普遍存在的通行能力不强、通行效率较低、骑行舒适度低和骑行安全感不强等四个主要问题,采取了增加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达到3米以上、优化公交港湾设置、灯控路口实施非机动车一次左转以及完善非机动车交通设施保障安全等一系列改进措施,非机动车通行能力提升38%以上。
在西二环路试点改造获得成功的基础上,2021年3月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全面启动优化改造二环路全线慢行系统工程建设,从空间、时间、路权和安全四个维度采取了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局部实施工程改造、路口实施非机动车一次左转、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提高混行路段路权保障、完善公交车站点路权保障、危险点段加装警示设施和完善安全提示交通设施等八项措施,全面提升二环路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安全性与舒适性,打造“健步悦骑”的高品质慢行廊道。二环路辅路双向全长约51.7公里,其中,外环辅路34.4公里,内环辅路17.3公里。预计6月30日完成二环路全线优化改造工程。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正会同清华大学、公安部交通安全中心、北京市政设计总院等部门联合开展《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指南》的编制工作,拟从交通组织、断面形式、科技保障、信号配时、新设施应用等方面,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并在全市推广复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充分表明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都会采取切实举措,同时,公民个人生活出行方式也会产生深刻变革。绿色出行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动生活方式全面绿色化的有效切入点。骑行替代自驾车,是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中短途出行方式,具有节省时间成本和节省能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环境效益以及锻炼身体增进幸福感的社会效益。慢行系统的优化改造升级为生活方式绿色化之“行”奠定了安全、便捷、舒心的基础,更能够实现减污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早日实现。
推动公众绿色出行,提升改造和科学管理城市自行车道路是提高骑行出行率的基础和前提。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长在2019年初确定把“推进公交线网规划优化、加快慢行系统建设、加强非机动车管理,不断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作为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共同举办的议政会重点协商议题。近三年,北京市不断增强公交系统建设,并规划建设步行与自行车绿色廊道新体系——“城市风轮”,即利用河道空间资源打通12条连接二环与四环的自行车和步行廊道,实现绿色交通新模式。这不仅是北京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更为市民践行绿色出行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基础设施,增强市民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认同感,强化市民参与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环境的行动自觉。同时对带动城市绿色发展,激励供给侧绿色变革,也具有催化作用。4月3日上午,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骑行检查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情况时,强调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是推动绿色出行的重要基础,要梳理总结经验做法、逐步扩展,推进具备条件区域慢行系统能通尽通;要做好宣传推介,发动骑行爱好者等力量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吸引广大市民游客参与,共同推动绿色出行在北京蔚然成风。
假以时日,一条条自行车专用道或凌空穿过城市,或沿河道畅行,编织成一个绿色风轮,成就“首善之都”绿色低碳宜居城市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