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21日讯(记者 梁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产业。在陕西,因地制宜找准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木耳、柿子、山羊奶,小产品身后藏着撬动一地经济、拉动一方发展的大产业。
小木耳 大产业 科技激活引擎
从地栽到塔栽,再到大棚吊袋栽培,是柞水县金米村木耳种植方式的改进历程,也是科技在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致富“金耳朵”的生动实践。
图为金米村大棚内吊袋栽培的木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秦岭山脉,蕴藏天材地宝,木耳一直是柞水县的传统作物,但过去主要是农户自主栽培,采用的也是木材钻孔的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效益低不说,还需要砍伐树木。一面是青山绿水的秦岭,一面是段木栽培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当地木耳产业发展陷入两难境地。
缺乏特色菌种,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范,金米村的木耳产业一直徘徊在成本高、风险大、效益低的生存线上。
为了摆脱困境,金米村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的技术团队,研发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共5个木耳原种。同时建起了高科技大棚,不仅实现生产可视化、追溯源头化、服务网络化的追求,还实现了动动手指点点手机就可以控制大棚通风、遮阳、喷水的智能化操控。此外,金米村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智能生产包装线等。
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告诉记者,2020年,金米村销售木耳近6万公斤,产值近百万元。过去一年,金米村又在52个钢构大棚和4个智能联栋大棚的基础上,新建了80个钢构大棚,新增了70亩地栽木耳。如今金米村木耳种植量达到320万袋,预计一季收入可达1000万元。
图为地栽、塔栽、大棚吊袋栽培三代模式的展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金米村木耳的种植方式也经历五代变革,从段木栽培到如今的大棚吊带栽培,实质上是对环境保护与空间利用效率的探索实践。据大棚工作人员介绍,第四代户外塔栽模式下,一个菌包一茬能产8钱木耳,第五代的大棚吊袋栽培则能产出1两木耳。
对青山绿水的保护,也为金米村送来了“金耳银耳”。李正森告诉记者,从2018年发展大棚村集体经济以来,村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1000元,全村127户承包了木耳大棚,80%的劳动力已然嵌入木耳产业链。
小柿子 大产业 集体经济抗风险
“富平尖柿”是国家农用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富平柿饼”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富平柿饼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三河村种植的柿子树,目前尚未到柿子的挂果季节。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依托于富平知名的柿产业,三河村紧锣密鼓干“柿”业。
三河村是柿子种植的优生区。2017年以来,三河村紧抓柿子产业,积极探索“党组织+股份制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了三河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实体——标准化柿子加工小区。
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强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对三河村原本的柿子产业主要有两方面加成:一是对柿饼进行分级与包装,提高柿饼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售价;二是承担销售中间价格波动、滞销等风险,免除村民的后顾之忧。
“以前是自己栽自己管理,自己加工自己销售,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也就5万。”70多岁的黄战军已经种了十五六年的柿子,家里有5亩地,年产大约2万斤,“去年加工了5000公斤的柿饼,毛收入差不多10万元。村里统一销售,价格也都是统一的,精加工之后还有了附加价值。”
图为黄战军在家里二楼的柿饼加工阴干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过去都是采购商到每家每户去收购柿饼,价格浮动比较大。像2016年柿饼收购价一斤5元,有的人家还会卖到3元、4元的价格。”王强说,“现在价格统一,贫困户的话还会再提高2毛钱。”
在包装销售之外,三河村还为村民提供免费种苗、技术指导、定期培训等多样化服务。2017年以来,在对原有1000亩柿子提高管护质量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新栽柿子1300亩,发展柿子种植大户20户,全村90%以上人口参与柿子产业中。全村年产鲜柿300万斤,可加工柿饼600余吨。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510元。
小山羊 大产业 冲击世界一流
富平县位于北纬34度42分~35度06分之间,是业界公认的奶山羊繁衍生息黄金区。富平县养殖奶山羊产业最早始于1904年,羊乳加工始于1958年,品种培育始于1971年,育成于1990年。作为“关中奶山羊”养殖的发源地和培育基地,奶山羊早已成为富平人代代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印记。
图为红星美羚奶山羊养殖场的自动饲料撒播机正在撒播饲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富平县围绕发“羊”财的发展方针,编制了《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奶山羊全产业链建设的决定》和《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县财政每年通过自筹和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从全产业链八个环节支持发展。
1998年成立的陕西红星美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羊乳新三板上市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稍“年轻”的圣唐乳业则拥有鲜奶收购、前处理、标准化配料、蒸发、干燥、无菌包装、出入库等全自动化控制、全自动化全线检测,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被国际山羊协会授予“世界羊乳加工样板工厂”。
目前,富平县建成红星美羚、金牛、圣唐等羊乳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年加工乳制品4万吨,2020年奶山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
图为红星美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的机械化挤奶站。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摄
奶山羊产业链同样成为富平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2013年,红星美羚建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奶山羊规模养殖、良种繁育、有机肥加工处理为中心,通过“托管分红、带动就业、送羊入户、优价收奶”四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积淀,富平县奶山羊已初步形成集良种繁育、规模养殖、智能加工、现代流通、文旅融合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至今已建成100只以上奶山羊养殖场(小区)、家庭牧场516个,30只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户3000户。全县存栏奶山羊78万只,年产羊乳20万吨,均居全国之最,被命名为“中国羊乳之都”、“世界奶山羊产业发展示范区”。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