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提至12.31%

记者近日从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西藏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共到位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202.3亿元,森林覆盖率由12.14%提高至12.31%。

西藏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提至12.31%

2021-04-21 08: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近日从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西藏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共到位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202.3亿元,森林覆盖率由12.14%提高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2.3%提高到47%。是西藏林草史上投资最多、发展最快、保护最有力、管理最规范、效果最明显的时期。

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拥有大面积原始林区,森林群落结构完整,森林资源大部分处于自然、原始、顶级群落状况,生态系统稳定。

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为筑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十三五”期间,西藏通过实施营造林工程先造后补,开展飞播造林试验,试验推广“江水上山”水能提灌技术;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林草事业快速发展,共到位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202.3亿元,完成营造林596.4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累计在深度贫困县实施营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保育等林草项目1764万亩。

据介绍,海拔4300米通常为高海拔处树木(针叶林)生长的上限。“十三五”期间,西藏大力开展“消除无林乡镇、无林村组、无绿院落、无林农户、种树空白”的“五消除”行动,目前已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1079个“无树村”和10.47万户“无树户”。

积极挖掘林业“生态红利”

在造林绿化的同时,西藏积极挖掘林业“生态红利”。“十三五”期间,林草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共整合森林资金约43亿元,用于支持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累计安排林草生态补偿岗位122.34万人次,增加农牧民收入约40亿元。

同时,鼓励贫困农牧民组建的营造林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林草工程项目建设,累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约20亿元;面向农牧民群众培训造林育苗等实用技术2500余人次。

建成拉萨古荣乡、山南森布日村一期2个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安置那曲群众1219户5160人,安置点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实现了搬迁群众稳定入住、稳定就业,有效融入当地生产生活。

不断健全林草制度体系

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会通过大力实施林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林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落实,不断完善林草基础建设和科技支撑工作,实现国土绿化进程明显加快,林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林草生态保护和建设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重要工作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成效更加明显,作用更加重要,地位更加突出。

同时,要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意见》。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确保按时完成2021-2022年度林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确保项目早立项、早批复、早落地。

■新闻+

南环山体绿化科技示范工程已完工40%

商报讯(记者 王静)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具体指导下,由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负责实施南环山体绿化科技示范工程。

项目区位于拉萨河流域南岸,机场高速隧道、青藏铁路隧道和拉日铁路隧道从拟造林草作业区下方穿越。通过实施南环山体绿化科技示范工程,将南环与柳梧隧道现有造林绿化范围进行有效连接,突出造林规模和成效,有利于改善植被状况、塑造绿化美景、提升拉萨窗口地带形象,逐步扩大森林面积,有效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防止柳梧隧道周边山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接到任务安排后,立即带领相关人员实地勘察工程实施点,对工程实施范围、实施标准、实施工期、材料进场、雇工人数及待遇等相关问题作了明确,3月4日,组织民工进场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工程已完工40%,主要包括人工挖掘栽植穴19000余个,栽植光核桃、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苗木4200余株。

下一步,将加强工程进度管理,确保工程有序推进。造林绿化、水利先行,加快推进水利设施的安装布设,确保苗木成活率。

(王静)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