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农耕文化馆留住了浓浓乡愁

来源: 中国搜索
2021-04-15 14: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是清朝的官帽盒,这是原来用的织布机,还有油灯、风箱等老物件。”4月14日上午,平顶山市鲁山县马楼乡杨庄村农耕文化馆正式开馆,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胜利当起了解说员。

杨庄村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底蕴,民风淳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该村有纪念牛郎织妇女“男耕女织”古刹大会。杨庄村还是马楼乡购买联合收割机最早、台数最多的村。

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杨庄村自筹资金十余万元,建设300余平方米的农耕文化馆,收集藏品300余件。该馆分生活用具展示区、生产用具展示区、老物件展示区及搭建的农耕实景展示区,陈列有犁、耙、碾、石磙、槡杈等劳作工具,详尽展现了自古至今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及手工制造等劳作场景。从耕火种,到事桑麻,再到塑陶烧瓷置家什、实景牛犁地等,以丰富多样的乡村历史遗痕生动再现了传统农耕场景。馆内藏品皆由当地村民自发自愿捐赠,也是社会变迁的有形见证。

“我们建设农耕文化馆,不仅仅是向大家展示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器具,更是为了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不忘自己的根本,也是我乡‘农业+文化+旅游’模式的探索。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马楼乡乡长王新生说。(鲁山县委宣传部 马松昭 杜元辉 马进伟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