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脱贫攻坚英雄群像:倾情赴使命行动践诺言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数万名扶贫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用汗水践行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党员干部带头干,党组织形成战斗堡垒,与群众勠力同心,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重庆脱贫攻坚英雄群像:倾情赴使命行动践诺言

来源:重庆日报 2021-04-15 07: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脱贫攻坚英雄群像。(插图\曹启斌)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数万名扶贫干部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行动诠释初心使命,用汗水践行庄严承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是“尖刀班”“突击队”,倾力奉献,担当拼搏,建功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春日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生机盎然。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从北京领奖回来后,没得一天空闲,赶着为果园的柑橘树修枝。

他不愿停下来。他承诺过乡亲们,脱贫后还要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他常常回忆起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颁奖时,道的那声“辛苦了”。

毛相林觉得,总书记的话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奋斗的下庄人说的,更是对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人员的亲切问候。

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我市毛相林等42名个人、32个集体获得表彰。他们是我市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优秀代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将心血和汗水洒遍巴渝大地、千家万户。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本分”

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座战斗堡垒。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证

走进下庄,不少人为这里雄奇险峻的景色和蜿蜒曲折的“天路”所震撼,更为毛相林带领的下庄人“不信天不认命”的精神所震动。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走出大山,开出致富路!毛相林带着108名村民,历时7年,牺牲了6名村民,在1300多米高的绝壁上硬生生凿出8公里“天路”,铸就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

在入党申请书中,毛相林写道:“党员就要以身作则,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要带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天,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干最险最累的活;晚上,在岩缝间搭建的临时窝棚中休息时,他把保险绳一头系在腰间,另一头拴在树桩上,睡在窝棚靠崖一侧的最外面。

“天路”修通后,毛相林又带领村民发展柑橘、桃子、西瓜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4月初的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竹海中的竹笋即将破土而出。

竹笋采收季节到来前,村党支部书记伍东和党员干部一起,谋划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今年的竹笋烘干、销售任务。

凉风村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空虚,留不住年轻人。2016年村“两委”换届,却没有合适的支书人选,乡里动员在湖南开店的党员伍东回乡参选。

那时的凉风村,村民缺乏致富门路,内生动力不足,干群关系淡漠。“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本分。”伍东郑重地说,“乡亲们盼望修富路、挖穷根,那我们就干成这些事,让大家信得过!”他提出加强党支部建设,建立了互帮、互学、互管活动小组,党员带头,先富帮后富、后富学先富。

村主任罗建东试种云木香成功后,主动为5户贫困户送去种苗;老党员谭云兴养殖山羊上百只,并带动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去年凉风村主导产业的销售额达到100万元。

竹笋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却曾经因销售渠道不畅,卖不起好价钱。伍东往山外跑了四五趟,辗转联系到出价不错的收购商,干笋价格一下提高近三成。村民们高兴地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春耕时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田野里,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为贫困户解决难题,确保春耕顺利开展。

“在这场战斗中,党员干部是主力军,不能有旁观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说,把干部组织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

石柱县创新建立“五统五分”工作法,精准谋划指导、协同作战推进行业扶贫工作。全县建立33个市管领导任组长的“包帮攻坚小组”、成立16个行业扶贫指挥部,33个乡镇(街道)突击队、222个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成一线战斗队,明确488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所有乡镇(街道)驻乡工作、所有涉农村(社区)驻村工作、所有建卡贫困户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在每一个行业都筑起了牢不可破的坚实防线。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党员干部带头干,党组织形成战斗堡垒,与群众勠力同心,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最自豪的成就”

脱贫攻坚中,涌现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扶贫干部。他们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在脱贫攻坚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春寒料峭,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辣椒地里,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皮肤黝黑、操着“山东味”重庆话的刘吉振,正在给村民指导辣椒移栽技术。

2017年,作为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驻村扶贫干部的刘吉振来到渔沙村任第一书记。此时的渔沙村,信息闭塞、产业匮乏,村民脱贫无方。作为市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刘吉振根据渔沙村气候条件,提出试种辣椒。

2018年春,试种从70亩地起步。刘吉振将这些地作为“田间课堂”,教大家种植技术,并在盛产期到来前组织好销售渠道。为了更好地与村民沟通,平时说普通话的他还专门学习当地方言,以减少与村民交流的障碍。

当年,辣椒丰收,亩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轰动全镇。去年,全镇辣椒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0余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7年的5000多元增至去年的1.2万余元。

“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我坚信和群众一起努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之花就一定能结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果。”刘吉振说。

春雨淅沥,与黔江区金溪被服厂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四五十名女工坐在自动缝纫机前,加工蓝白条纹的病号服。

市卫生健康委扶贫集团派驻金溪镇山坳村第一书记刘昶,是扶贫车间的发起人。通过走访,他发现山坳村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有需求,但村民缺乏一技之长。

他根据帮扶集团中有大量医疗单位的特点,在扶贫集团和黔江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牵头创立了“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竹器”三大扶贫品牌,提供了三四百个岗位,帮助100余户贫困户脱贫。这种将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精准结合的做法,得到国家扶贫办的肯定。

“找准扶贫工作着力点巧干,往往会事半功倍。”刘昶说。

春阳和煦,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洋溢着柑橘的花香、春橙的果香。硬化的村道上,络绎不绝地奔驰着拉春橙出山的货车、拉游客进村的客车。

齐圣村曾是长沙镇最穷困的村。2003年,在外闯荡二十多年、身家逾百万的熊尚兵回到齐圣村。看到多年未变的故乡和乡亲,他感到心酸,也感到自己有责任。第二年,他担任齐圣村的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熊尚兵决定首先修路。经村民自筹、争取上级拨款后,修路资金尚缺一半。熊尚兵主动拿出38万元积蓄补足缺口。

修好路,农业专家建议齐圣村发展猕猴桃。担心有风险,村民不敢尝试,熊尚兵就带头种。当发展差资金时,他又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钱来流转土地、购买优质种苗。

随后,齐圣村发展起猕猴桃、晚熟柑橘等水果近4000亩,兴起乡村旅游。通过“三变”改革,村里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贫困村民也能稳定脱贫。去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

“有人说我回老家当村干部挣不了钱,不划算。作为党员干部,我没有考虑划不划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最自豪的成就!”熊尚兵说。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扶贫干部苦干、巧干、实干,用智慧、技术、担当,驱散了千百年来笼罩山乡的穷困,为贫困群众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你有多亲”

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你给群众一份关心,群众还你一往情深。干部与群众心心相印,就能最大程度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春雨绵绵,浸润着巴南区东温泉镇的山野。

当镇扶贫办副主任梁正勇准备离开贫困户韦宗福家时,韦宗福的老伴牵着他的手送到院坝门口,就像送别儿子一样反复叮咛:“车骑慢一点,吃饭要定时……”

年过七旬的韦宗福身患重病,需长期服药;儿媳离开了家,孙女还在读书。梁正勇了解情况后,想办法为韦宗福的儿子找到工作,让家庭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帮助他的孙女申请助学金、困难补助,减轻了家庭负担。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为了避免遗漏,梁正勇给自己定下了“扶贫任务清单”,完成一件销号一件。

在这张清单上,韦宗福的名字反复出现:鸡喂大了,想办法帮他们卖;老人家犯病了,协助办理住院手续;出院后老人身体虚弱容易着凉,买床电热毯送去……在他的帮助下,韦宗福一家也重新激起脱贫的斗志,摆脱了贫困。

老人的叮嘱,让梁正勇感到温暖:“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办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干成脱贫攻坚这件大事!”

春风习习,海拔1000多米的綦江区石壕镇进入桃花盛开的春天。

镇扶贫办主任陈国强,再次来到贫困户王小波家,了解他家的春耕进展。

王小波是苗族同胞,家中因病致贫。2019年初,王小波家申请C级危房改造,却又担心手续麻烦、钱有缺口。

陈国强了解后,帮他跑手续,在政府补助之外又帮他筹集到四五万元钱。最令他感动的是,陈国强经常抽空来他家,帮忙监督工程质量;看到卫生间装修缺洗手盆,专门开车去镇上买来送给他……“大家都说,陈主任像我巴心巴肠的兄弟。”王小波感动地说。

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陈国强帮王小波申请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并教他盆景培植技术。现在,他家年收入超过4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跟你有多亲,才能更容易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陈国强微笑道。

春光灿烂,大足区宝顶镇铁马村成片的果园,李子开始坐果。

离成熟还有两个月,铁马村第一书记马庆海,就开始联系平台为村里的李子“带货”。

马庆海刚上任时,有村民告诉他:“铁马”缺乏产业、致富无望,村里死气沉沉,是远近闻名的“死马”。

经过走访,马庆海发现,村里发展的李子产业规模不小,早应进入盛产期却一直不挂果。要不要把李子树砍掉?这成为不少村民的“揪心事”。

马庆海把这事列为优先事项。他请农业专家“把脉”,发现李子不挂果是因为管护技术不到位。于是,他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去年全村600亩李子全部挂果。

挂了果后有没有销路,是村民的又一件“揪心事”。为解决销售难题,他在调研市场后,采用网上直播带货方式促销,去年5万余公斤“铁马脆李”迅速售罄。

现在,铁马村不仅“活”了过来,还成为周边村民眼中的“奔马”,朝着乡村振兴奋蹄前进。

“破解群众的揪心事,也是破解贫困密码的‘关键事’。把关键事解决了,脱贫攻坚也就不难了。”马庆海说。

4月的巴渝大地,涌动着春潮,也涌动着干部群众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滚滚热潮。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数万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战贫斗志。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我市干部群众将以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典型为榜样,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党员带头、党组织引领,激发广大群众的昂扬斗志,带动广大群众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丽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