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至36岁,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妇女冉琴先后经历公公、婆婆、丈夫因病去世的悲痛,面对欠下的近30万元债务和一支“389961”部队,她没有撂挑子,而是尽心赡养年过九旬的爷爷、奶奶,精心培养年幼的两个儿子,被当地人誉为:
脱贫战场上的“穆桂英”
4月8日清晨,一场春雨后,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狭窄的山路变得更湿滑,38岁的冉琴手提割草机,身背三个竹背篓来到牧草地。
“呜呜呜……”割草机扫向沾满水珠的青草,草屑飞蹦,很快就装满三背篓黑牧草。她把牧草背到路边倒进三轮车箱,只用几分钟便开车把牧草送到牛圈。
冉琴在牧草基地收割饲草。冯胜彦摄
“给爷爷和小儿子做好午饭后,才能煮食喂猪,再去巡山护林。”冉琴麻利地生火煮饭。自丈夫病逝以后,为了养家、还债,她一个人起早贪黑种庄稼、养牲畜、护山林,生活的每一步都似在奔跑。
如今,她喂养猪牛羊,巡山护林,债务逐年减少。冉琴说:“虽然家庭遭遇过多次不幸,但我会尽力让爷爷安享晚年,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
从22至36岁,冉琴先后经历公公、婆婆、丈夫因病去世的悲痛,面对为家人治病欠下的近30万元债务,她没有撂挑子,而是尽心赡养年过九旬的爷爷、奶奶,精心培养两个年幼的儿子,把原本破败的农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乡邻的交口称赞。邻居牟长发说:“冉琴就像穆桂英一样,率领一支‘389961’部队,打赢了家庭脱贫战。”
美娇娘尝尽人间苦
皮夹克,紧身裤,运动鞋,不论是在田间割草,还是在林间巡逻,冉琴都把自己装扮得干净整洁。4月7日,记者初见冉琴,完全颠覆了想象中那个苦命农家妇女的形象。
“家中老的老,小的小,我再颓废了,这个家就过不下去了。”一头齐耳短发让冉琴更显精明能干,自信的微笑根本看不出她是丧偶的中年妇女。
1983年,冉琴出生在平原集镇水车社区,家中兄妹四人,她排行最小,上有父母宠爱,又有哥哥姐姐呵护,甜蜜一直伴随着这个农家姑娘,前来提亲的人踏破了娘家的门槛。
冉琴驾驶三轮车运输饲草回家。冯胜彦 摄
2002年,不到20岁的冉琴嫁给坳田村小伙牟真超,娘家陪嫁一辆摩托车和一头耕牛,在当时的德江农村算是一笔丰厚的嫁妆。冉琴乖巧懂事有孝心,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公公、婆婆也把冉琴当作亲闺女一样疼爱,是村里人人羡慕的美娇娘。
牟真超精明能干、勤快孝顺。可夫家的日子却很艰难,一家六口挤住在低矮破旧的木房里,而乡邻多住进了宽敞的砖房。
“我们也要建砖房。”从小要强的冉琴决心和丈夫用双手改变家庭环境,最先想到的是外出打工挣钱。
“就在家种烤烟吧。”丈夫担心均有病在身的父母照顾不周年迈的爷爷奶奶。
冉琴理解丈夫,从2003年起,小两口新建烤房连片种烟数十亩,从整地、移栽、管护到烘烤,冉琴与丈夫亲力亲为。为确保烤房不断火,烤出好烟叶,两人轮班值守烤房,时常独自从黄昏守到次日凌晨。
正当夫妻俩打算用两年的种烟积蓄兴建新房时,家庭的第一桩重大变故悄然而至。公公突然病重,为给公公治病,冉琴和丈夫卖掉陪嫁的耕牛,花光了种烟积蓄,还欠下3万多元贷款,但还是未能挽留住公公的生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爷爷奶奶精神遭受严重打击。婆婆的糖尿病也随之加重。
生活还得继续,冉琴夫妇一边照顾三个老人、两个孩子,一边三次改建烘烤房扩大种烟规模。6年后,她们还清欠债,建起了新房。
正当全家生活日益殷实的时候,更大的不幸接踵而至:2012年,婆婆久治不愈而逝;5年后,丈夫牟真超被查出患严重心脏病。
“穆桂英”单骑战贫困
2017年初夏,蝉鸣阵阵,冉琴夫妻俩插完秧回家的路上,丈夫牟真超忽然气喘不止,经送贵阳的医院诊疗,被确诊为严重心脏病。
“你要是走了,一家老小咋办?”坐在重症监护室外的长椅上,想着饱受病痛折磨的丈夫和家中的4个老幼,精明能干的冉琴头脑一片空白,时常默默自语,泪珠不断滑落日渐消瘦的脸颊。丈夫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的几天里,她曾晕倒四次。
“先交住院费10万元。”重症监护室终于传来回音。冉琴也喜也忧,喜的是保住了丈夫性命;忧的是哪里能筹集巨额医药费啊。
冉琴借遍了娘家和亲戚近10户人家,才勉强凑齐医药费。
丈夫出院了,但不能劳动,每月还要大笔医药费。从此,一边养牛、种烟、做家务,一边照顾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生病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冉琴柔弱的双肩。
两年后,丈夫病重不治而逝,留下近30万元债务,冉琴的世界彻底蒙上一层阴霾。丈夫出殡当天,悲痛过度的冉琴哭晕在灵堂:“就算你躺在病床上给我一点精神安慰也好啊!”
料理完丈夫后事,伤心欲绝的冉琴深感再无依靠,无数个夜晚悄然抹泪,几度想“一走了之”。但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两个年幼无助的儿子,她深知自己决不能倒下,一定要带领全家走出阴霾。
“找个人一起分担吧!”村里的好心人和朋友都劝她早日再嫁,不要一个人过得那么辛苦。
每当这个时候,冉琴都沉默不语。她不忍心抛下年迈的爷爷奶奶孤苦无依,更不想把沉重的负担转嫁给他人。
冉琴精心调配饲料送到蹲位供肉牛享用。冯胜彦 摄
熬过的苦痛都化作脱贫致富的力量,流过的泪水都化作春雨滋润着全家的产业向阳而生。
每天,她给家人做好早餐,再上山干活,中午割草回家喂牛、做午饭。爷爷患有高血压,每隔几天她便送其到镇卫生院检查。屋里屋外整洁有序,老老幼幼和蔼可亲。乡邻都称她是村里最勤劳善良的人。
为了减轻冉琴的负担,村两委曾主动提出将两位老人送到镇敬老院去养老。冉琴却说:“孙媳妇也可以尽孝。我不会让两位老人受半点委屈。”
丈夫过世后,平原镇立足实际,把冉琴一家新纳入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对象,两个孩子享受到教育补助,还聘她为村护林员,每年可稳定领取1万元工资。
她也未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主动学习规模养殖技术,种草、种烟,一有节余就主动偿还为丈夫治病欠下的债务,日子天天向好。
女“牛郎”整装再出发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扶持农民规模养殖肉牛。坳田村是有名的养牛专业村,全村每年肉牛产值超2000万元,多数农家养牛致富。
冉琴精明好学,一有空就向村里资深的养牛大户学习买牛卖牛、牛病防治,很快学会了肉牛养殖技巧。
她与村民一起到邻县的乡场、或是走村串寨购买架子牛回来,用青草和饲料圈养育肥,成了当地少有的女“牛郎”。虽是女流之辈,但她待人友好,为人诚恳,当地人多愿与她做生意。
为了确保牛群能吃到上好的青草饲料,她还流转娘家的土地种植10亩牧草,新买回农用三轮车专门用来运牧草。
冉琴在巡查山林情况。冯胜彦 摄
经她精心饲养的肉牛毛色鲜亮,膘肥体壮。去年,她家育肥出栏一批肉牛,加上卖猪、卖粮等,全年收入12万元。
“只要掌握了技巧,养殖肉牛和生猪收入又快又稳定。”今年初,冉琴又购进7头架子牛、计划再购10头小猪,她还打算多种些牧草,自家的牲口吃不完,还可以卖给村里的养殖大户。
作为护林员,她每天巡山护林、防火,得到村民的全力配合,还与村民一起捡拾野生菌、采摘野菜出售增加收入。她说:“如今国家政策好,男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好。”
冉琴尽孝道、讲诚信,自力自强的故事在德江广为传颂。前不久,德江县妇联主席梅芳一行专程上门看望冉琴,夸她是新时代妇女的榜样。冉琴却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只是承担了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一家能挺过那段最艰苦的日子,主要得益于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乡邻和亲朋的支持。”
冉琴在盘算,年底出栏牛和猪预计收入超20万元,还完之前的欠债还有盈余。她说:“我会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为两个儿子求学、创业打下基础,教育他们感恩奋进,不给国家添负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江佳佳
编审 朱邪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