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铁路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和谐号、复兴号跑出了时代发展的新速度。但在祖国部分城乡之间,公益性“慢火车”依旧在一隅静谧中缓缓而行,摇曳出时光的温度与铁路的真情,成为了边远山区县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高铁的飞速发展,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加速了流动中国的繁荣发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快时代,能够更快到达目的地,固然彰显着“中国速度”。但是,相对于那些“快一点”的高铁,深入偏远山区,助力地方扶贫的慢火车同样值得我们肯定。行驶在大凉山、松辽、攀枝花等地的慢火车,成为那里人们的出行首选。价格低至两块钱的车票,极大的减少了人们出行成本。几十年未变的票价和每站必停的特点,开进了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心里,也开出了慢火车的“为民情怀”。
目前,铁路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的偏远山区共开行了81对“小慢车”。155个无轨站的设立,更与“小慢车”一道,惠及600余个边远山区县居民的日常出行,巍峨的山川已经无法遮蔽住人们对希望的追逐。
慢车轰隆满含帮扶工作“深情谊”,拆除座椅促进乡村经济“稳振兴”。从来没有这样一列火车像小慢车一样可以迎接活猪、活鸡、活鸭上车,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惊讶吧,更不会想到为了要装载老乡们更多的农产品要拆除多余座椅,让利村民吧。这些在小慢车上你都能看到,而这一切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村民能够尽可能多地运送货物,在村镇之间进行购买和交易。其实这列小慢车的工作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车上的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乘客,还有大量的货品和家禽牲畜,可想而知是不容易的。乡亲们见证铁路发展,铁路也反哺于乡亲们,带着乡亲们走出去,富起来,这是铁路民生情怀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幸福没有终点,唯有一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彼岸,公益性“小慢车”走向百姓的小康生活。
“小慢车”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逢站必停,跨越时空距离,为城市与山区搭建起一座座桥梁,帮助山区里的人们实现走出去、富起来的愿望,聚散的人群、流通的货物共同交织成一道道彩虹,在“流动中国”这幅盛大画面中,闪耀着属于“慢”的华彩。铁路的作用现在已经不单单只局限于运输了,实际上它也更多地承担起了发展的功能。小慢车就是这样,村民们通过贸易交流获得了更多的收益,而这个过程的媒介就是列车。如果没有这样完善的路线规划,就不会有现在村民们贸易红火的祥和景象。
“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依旧兼顾自身公益属性的“慢火车”,跑出了深切的温暖情怀,勾勒出了一幅“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国发展美图。(任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