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困难群众“绣”出幸福生活(思想纵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3-31 05: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现场回到家乡刺绣车间,看见绣娘们正在赶制产品,努力完成今年第一季度的刺绣订单。在一幅完工的样品中,牡丹盛放的图案红红火火、格外动人。我想,这不正是今天脱贫群众的生活写照吗?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苦干实干、艰苦奋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让几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贫困地区发展要结合本地实际,立足有利条件和优势,找准脱贫路径,调动困难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蒙古族刺绣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让传统手工艺产品化、产业化,是我们因地制宜找到的一条精准脱贫之路。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各具特色韵味,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不过,要使其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还要进行重重转化。从研发设计、培训绣娘到开拓市场、监管质量、规范管理,都要下一番“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和精细的绣花功夫。这几年,我们带动约2.6万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培育了一支技术精湛的绣娘团队,探索出一套产业运营模式。绣品打开了销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给绣娘和她们的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不仅使困难群众的生活发生显著改变,也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增强了其发展能力。在发展刺绣产业过程中,我们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发给绣娘的刺绣图案,全由我们自己一张一张设计;对舍不下牛羊农田去听课的农牧民,就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一家一户、手把手地教。俗话说得好,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很多农村妇女成长为金牌绣娘、一级绣工,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增强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能力。一位绣娘通过培训成为一名一级绣工,带动了村里67名妇女参与刺绣产业。她说,这刺绣手艺就是咱生活的底气。

绣娘们脱贫是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绣”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其中一项就是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其内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刺绣产业推进者,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更沉、责任更重。虽然刺绣产业助力乡亲们摆脱了贫困,并且渐成规模、运转良好,但要使其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摸索和积累更多好经验好做法。为了更好实现农民增收目标,还要提升产能、丰富产品、稳定质量、扩大销路,并完善精细化、灵活化、创新化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以更好契合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刺绣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蕴含着脱贫致富之道。我们要让它创造更大价值、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更多群众“绣”出幸福生活。

(作者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31日 09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