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多年来,猫洞村村民早已习惯了旅游大巴往来穿梭于他们的家乡。在紧邻猫洞村的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游客纷至沓来。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是抗战期间国民党军统在息烽设立的一座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的秘密监狱。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先后关押过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
据介绍,如今这里已成为黔北红色旅游线上的热门景点。许多游客在参观完集中营后还会继续游览猫洞村,尤其在春夏两季,带火了当地乡村旅游。
小巧玲珑的村庄里,别致的民居依山而建,和煦的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溪流潺潺,美不胜收。每年盛夏,不少重庆游客会来到猫洞村避暑,全村1100多张床位常常被订购一空。
趁着旺季未到,猫洞村三佳客栈的老板吴佳奇正抓紧完善基础设施、种花补草,让客栈更美观舒适。“游客来避暑,一个月每位收1000多元,包吃包住。白天可摘葡萄、逛田野,晚上可到河边散步、跳坝坝舞。”
在吴佳奇看来,猫洞村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村容村貌的改善。过去,猫洞村里的道路是泥巴路,生活垃圾未能得到及时清运,路灯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大多数村民都在贫困线下挣扎,外出打工是村民养家糊口的方式。
2008年,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免费开放,纪念馆旁还建起“阳朗风情小镇”。至此以后,猫洞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修建了800平方米的广场,铺上了硬化路,安装几十余盏路灯,种下若干行道树,生活垃圾也得到了及时清理。
这些变化让猫洞村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村民们看到了村子的发展希望,纷纷开始投身餐饮业、住宿业,乡村旅社、乡村客栈、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猫洞村还成立了息烽农惠旅游开发公司,把村里的农家饭店、客栈纳入统一管理。
刘运龙是猫洞村众多返乡创业者中的一员,如今在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旅游餐饮接待中心工作。在旺季,餐饮中心一天可摆250多张餐桌,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我对家乡的红色旅游发展前景看好。”刘运龙多年在外打零工,厌倦了漂泊的生活。几年前,看到家乡大发展,他和两个老乡带着积蓄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毅然回来承办了餐饮接待中心。
还有部分村民依托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业经营起果园和花卉基地。2017年,猫洞村成立息烽农惠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专业果品种植企业,打造高标准经果产业采摘园,鼓励村民们转变观念,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村民刘开阳拿出3亩地入股了采摘园,年固定收入1800元。“我在果园打工每月收入超过1000元,果园有收益后,还有更多的分成,收入还会增加。”
靠着苗圃基地、种养殖和乡村旅游,猫洞村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201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6000余元。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3月30日中国日报17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03/30/WS60626d7aa31024ad0bab26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