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致富模式加快乡村迈向振兴之路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1-03-26 16:15
2021-03-26 16: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8年,对口帮扶的国铁集团决定实施“铁路文化元素+集中搬迁+民宿旅游”的铁路小镇项目,608万元的投资立即到位,火车机车、车厢等铁路废旧物资运到了新南村集中搬迁点,建成了铁路文化景观和火车主题餐厅。

据笔者了解,栾川县的新南村和王坪村,虽然距离5A级景区老君山和4A级景区重渡沟不算太远,但村子本身缺乏别具一格的旅游元素,吸引不到游客,很难在老君山和重渡沟的旅游市场中分到“一杯羹”。

让群众重塑信心是头等大事。栾川县人均耕地不足0.6亩,一些贫困群众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对致富缺乏信心。于无声处听惊雷,随着铁路部门的加入,栾川县迸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2012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陆续为栾川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推行“高铁+扶贫”的精准模式,引进特色产业发展,投资种植、养殖、旅游等扶贫项目,还选派了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众人拾柴火焰高,铁路部门的一系列举措,为脱贫致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周边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建立精准扶贫模式是重中之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帮助群众建立科学的产业模式,才能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让笔者感慨的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大型国企居然走起了“网红”模式:利用铁路行业优势,大魄力把铁轨铺到村头,将火车运进深山,建成极具特色的“铁路小镇”,将铁路文化元素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让小山村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打卡地。随着后续的农家民馆改造、集体民宿建立,形成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这让栾川乡村旅游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能让老百姓致富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别出心裁的扶贫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扶贫扶智是消灭“穷根”的决胜法宝。由于长期贫困,一些儿童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了贫困代际传递。扶贫先扶智,教育要先行。铁路部门一方面捐赠教学楼、电教室等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开展扶贫支教,为孩子们送去知识、开拓眼界。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代立志走出大山的儿童,将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更好的教育,跳出祖祖辈辈的贫困怪圈。这样别出心裁的教育扶贫模式,笔者不禁为之点赞。

“网红”胜地、乡村支教、特色产业,这样有着实实在在效果的模式不妨再多一些,让更多的群众脱离贫困、奔向小康。

乡村振兴,风雨兼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铁路部门继续深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扶贫,脱贫攻坚后的“下半场比赛”,将会更加精彩。(李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