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3月24日电(记者 邹硕)3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澳大利亚蓝皮书:澳大利亚发展报告(2019~2020)》。
《澳大利亚蓝皮书:澳大利亚发展报告(2019~2020)》围绕2019年5月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后的澳大利亚展开,对自由党-国家党执政联盟爆冷连任后各党派的变化与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各领域政策的调整、澳大利亚社会及中澳关系中出现的最新动向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梳理。本书包括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和中澳关系篇等,努力提供一个关于2019~2020年度澳大利亚与中澳关系的全景式概观。
蓝皮书指出,澳大利亚经济在2020年出现大幅衰退。尽管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澳大利亚就业、收入、贸易、投资等仍出现较为严重的恶化趋势。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宏观经济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澳大利亚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如不考虑出现更加严峻的疫情形势,2021年澳大利亚经济增长有望大幅回升,并达到3%以上的增长水平。
蓝皮书指出,尽管2019~2020年的山火季十分严重,媒体广泛的报道和民众热烈的讨论固然为推进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莫里森政府在气候和能源政策上并无实质变化,主要原因如下:民众虽然广泛认为山火严重与气候变化有关,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并未大幅增加;山火和气候变化议题在2019~2020年尽管热度很高,但仍不时被其他议题掩盖,导致无法进行持久、深入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在各国均面临成本问题,并同经济增长、就业、生活费用等存在不小的冲突;工党和绿党推动乏力,很难期待执政联盟会迫于压力修订政策。
蓝皮书指出,中澳贸易仍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首先,尽管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远远超过其他产品,其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可能会抑制中澳液化天然气贸易。其中,美国便有足够的实力与动力向中国出口液化天然气。其次,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进行“双反”调查的同时,澳大利亚也在针对中国产品进行贸易调查,且随着贸易品类和贸易额的激增,此类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仍在上升,这无疑会对中澳贸易产生消极影响。最后,中澳缺乏政治互信可能会对双方的服务贸易造成打击,目前已在游客及留学生的增幅上有所体现。
鉴于中澳政治互信的缺失会对双边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中国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在充分估计中澳贸易下滑对其原材料供应造成的风险的同时管控中澳分歧,在提升自身对澳进口的能矿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积极争取澳大利亚这位重要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应不断增进双边的政治互信,推动双边贸易的良性循环,谋求稳定发展。
蓝皮书指出,教育在澳大利亚出口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澳大利亚教育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国。然而,数据显示,赴澳中国留学生人数自2014年起飞速增长,2018年开始出现增速放缓,在2019年该放缓态势更加明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多中国留学生被澳联邦政府实施的新冠肺炎疫情旅行禁令拦在澳国门外,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
2020年6月维多利亚州第二轮疫情暴发,打乱了一直以来推进的留学生赴澳相关计划。联邦政府忙于处理国内疫情,并未把留学生群体纳入第一要务;州政府出于重振本地经济的考虑,对留学生返校试点计划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和各大学在学费锐减、纷纷大幅裁员的背景下,一方面积极游说政府批准留学生返校试点计划并提出支付部分甚至全部费用,另一方面为在澳留学生提供物质帮助和心理疏导,希望能安抚和挽留留学生群体。
教育出口和交流一直是中澳双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经济意义,教育出口和交流始终依托于人文交流并能持续带动人文交流,因此对于加深双边的了解与理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疫情暴发后,澳大利亚“过分依赖中国留学生”这一话题不断被炒作,所谓“多元化”和“脱钩”的声音不断涌现,背后实则反映的是对这一来源能持续多久以及是否会成为澳大利亚经济的“软肋”的焦虑。赴澳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增速开始放缓,2019~2020年进一步降低,展望2020-2021年,澳大利亚对华教育出口恐会持续走低,甚至出现下降。
(邹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