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平:用贵州苗绣代言美丽乡村

今年55岁的石丽平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中国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继承人。继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后,她还获评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传承苗绣手工艺20余年,她培养了一大批绣娘,带富了一方群众。

石丽平:用贵州苗绣代言美丽乡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3-15 17:0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我要用传统手工艺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光添彩。”身着苗绣服饰亮相2020年央视春晚,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面向全国观众铿锵有力地发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今年55岁的石丽平是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中国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级继承人。继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后,她还获评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传承苗绣手工艺20余年,她培养了一大批绣娘,带富了一方群众。

“很荣幸在春晚的舞台让亿万民众知道了我们脱贫攻坚的故事,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石丽平说道。这些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发展苗绣,并通过苗绣一步步勾勒出了当地群众美好新生活的模样。

从小在松桃长大的她,和其他苗族姑娘一样,在母亲和奶奶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刺绣技能。她觉得这门手艺独具魅力。“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它反映了苗族妇女的智慧”。石丽平说,“没有书面语言,苗族妇女就在刺绣中记录下所有事物。因此苗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既刻画了苗族的世代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尊重。”

然而长大后,她发现,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向城市,只剩孤寡老人和小孩留守村里,松桃苗绣技艺传承出现严重的断代现象。而老一代刺绣艺人相继离世,使得苗绣技艺濒临消亡。石丽平心里充满担忧。于是,她毅然决定从事苗绣的传承、保护和开发。

从2000年开始,她用8年时间,徒步3万多里路,收集资料,整理记录苗绣历史和技艺。2008年12月,她组建了松桃苗绣团队,销售苗族刺绣产品,如苗族布袋、服饰和苗绣装饰品,试图通过商业手段努力留住民族手艺,使之代代相传。石丽平最喜爱盛开在梵净山的鸽子花,“希望苗绣能像鸽子花一样,经过世事变迁,还能留存下来。”她说:“我相信苗族的指尖技艺可以转化为指尖经济,从而继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发展得太快,我希望自己能沉淀下来,重新梳理这门艺术,留取精华,去其糟泊。”

创业之初,她深知苗绣的传承光靠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于是她从全县28个乡镇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留守妇女中招聘了120人,通过培训让她们变成巧手绣娘。于是,公司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260人的精英队伍,并先后带动了4000多名各族同胞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帮助300多户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杨光荣,松桃妙隘乡人,是公司里为数不多的男绣工(也称绣爷)。他因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导致双腿残疾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很感激石丽平,在了解我的情况后,她不仅鼓励我学习刺绣,还帮助我找到工作。”通过培训,杨光荣掌握了苗绣刺绣技艺。他努力练习,研究针法,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绣工。2018年,公司还提拔他当上了苗绣培训师。“现在我有稳定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攒下一笔钱。”杨光荣说。

绣娘田应芝是松桃苗绣公司的老员工,一个月下来,她基本上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我们都很感谢石姐,她给大家提供一个很好机会。公司按件支付酬劳,完成的作品越多越好,收入就越高。”

公司规模逐渐壮大,绣品广销海外。“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前,60%到70%的苗绣被卖到了67个国家和地区。”石丽平说道。“2019年,绣娘们绣出了6000多万元,收入大幅提高。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自主品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石丽平无比自豪。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石丽平将公司的重心转移到国内市场,她开始在网店销售香包、枕头等,也通过直播形式售卖。“疫情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使我们考虑如何坚守初心和改变战略。我们想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线上渠道关注我们的刺绣产品。”她补充说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石丽平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建立“中国苗绣研发中心”,出台对苗绣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苗绣研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及经费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

石丽平感叹,“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努力,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刺绣行业。现在公司里大部分员工都是80后,90后,我们还需要更多知识渊博、能力强的年轻人一起参与传承和发扬刺绣工艺。”(记者 王茹 杨军 编译 王瑾)

原文见3月15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5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103/15/AP604ea4b7a310f03332f991e1.html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