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用绿色拥抱春天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3-12 07: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12日是我国第43个植树节,增绿护绿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近年来,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在我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国持续开展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面临哪些新形势?又将采取哪些新举措?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全民履“植”尽责,开创中国特色国土绿化之路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植树播绿的好时节。

在曾经的“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春季植树治沙活动“库布其植树节”如期启动。16年来,库布其植树节从未间断,已经成为一个传统。经过30多年有效治理,库布其植被覆盖率达53%,动植物种类增长恢复到500多种。

在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培模村委会澎佳门自然村,不少村民正挽起袖子,拿起铁锹植树。随着全民植树和高品质绿化工程的推进,村里绿树成荫。得益于省道S442、昌吉赣高铁沿线等重点区域整地造林,500多个自然村展现生态新貌。

和吉州区一样,如今,不少村庄以乡村绿道、乡村森林公园等方式打造森林小镇,对乡村周围宜林荒地、取土弃土场等实施复绿增绿,让绿色走进村庄的每个角落。

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完成造林677万公顷、森林抚育837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283万公顷、防沙治沙209.6万公顷,有力保障“十三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重要贡献。

“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全民共同履‘植’尽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指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0.1%提高到41.1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0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

线上线下融合,“云端植树”让善举有了新形式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40周年。3月10日,杭州植物园,一场特殊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授牌暨义务植树活动正在举行。

这场植树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适龄公民履行法定植树义务,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志愿服务类、造林绿化类、认种认养类、抚育管护类等多种尽责形式的服务保障,为市民提供一个义务植树尽责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在植树护绿实践中,大家可以通过低碳出行积攒能量,用这些绿色能量来浇灌公益林,之后可以转换成实体树木,在干旱地区种植。”杭州西湖西溪景区植物园办公室工作人员江水恒介绍。

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从虚拟能量到现实植树,“互联网+”为全民义务植树提供了新路径,为植树节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

《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各级各类义务植树基地体系逐步完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推开。全民义务植树网年访问量突破2400万人次,发放尽责证书860多万张。

刘东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爱绿、植绿、护绿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全国绿化委员会出台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将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扩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

“我们在15个省份开展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了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云端植树’‘码上尽责’让随时、随处、随愿尽责逐步变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进入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刘东生说。

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

2020年,我国国土绿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我国生态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多种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科学绿化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土绿化仍需持续发力,补齐短板,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

刘东生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土绿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四个视角来全面审视,进而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针对“在哪种”的问题,刘东生表示,要利用“国土三调”成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造林绿化用地,合理安排年度国土绿化任务,实现任务直达到县,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

在国土绿化中,“种什么”“怎么种”同样考验着科学理念的贯彻和科学决策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定绿、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推进林草一体化,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开展绿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

增绿的同时,更要做好护绿。“要坚持分类施策,南部、东部、中部地区着力巩固现有成果,注重发挥存量优势,以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西部、北部地区充分利用适宜绿化空间,持续推进困难立地造林种草,加大新造林地管护力度,坚决打好生态脆弱区增绿扩绿攻坚战。”刘东生说。(记者 李慧)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