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这样炼就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03-04 07: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对于个体的农民而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除了持续饱满的干劲,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技能。记者近期在基层蹲点了解到,不光政府、企业为农民提供了各种各样优质的培训条件,农民学技术的热情也非常高涨,这是乡村振兴最好的序章。

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玳瑁坡村,漫山遍野的冰糖橙被村民们麻利地从树上摘下送到车间。记者看到,这边是男人们负责将橙子倒入流水线清洗分拣,那边是女人们忙着筛选包装。几个年轻人架起手机、打开灯具,把整个过程直播给网友观看。

村支书邢香金说,以前村民们只晓得靠经验种橙子,种出来不懂加工更不懂销售。前两年开始,县里的农业专家、带货的直播团队每年来村里“办学”好几场,效果立竿见影。大家不仅学到了种橙子的技术,还知道怎么把橙子卖得更好。

在这里,每年参加10多场各类培训、手机里有10多个培训群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欣喜地告诉记者,自己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各种农业教学App里面的在线答疑、视频示范让人几乎每天都会捧着手机学上几个小时。一位种植水稻的村民说,以前是敢想不敢做,这两年经过培训积累了大量知识,也更新了很多观念,自己准备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

种田、养殖的农民,不仅对传统农技知识“门儿清”,农用无人机、养殖温控室、市场营销、品牌建设这些“黑科技”“时髦词”都早已成为日常。搞旅游办产业的农民,用浓重口音跟人说起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来,也毫无“违和感”。

不少曾经就是“能人”的农民思维也更上一层楼。湖南怀化一位从事特种养殖的致富带头人曾经只顾“自己埋着头挣钱”,因为不断学习和接触全新的理念,主动带领本村和周边21户贫困户一起脱贫。他自己有两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一是“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乡亲们服务,得到的不光有好口碑,还能促进自己的事业。二是“钱是越分越多”。一个人干不如带着大家一起干,有分工、有合作、有创意、有实践,钱自然就越挣越多。

这些可喜变化的背后,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要把日子越过越好的盼头,也凝聚着政府、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湖南省怀化市通过“村-乡镇-县-市四级联动”的大数据系统收集全市农民的就业培训需求,整合各方培训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元、紧跟实际的培训机会。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不仅组织各地农民定期开展异地交流,还启动“千名优秀农民境外培训计划”。2014年,湖南省将教育部已实施十年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截至2020年,共招收学生超15万人、毕业学生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

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润龙,从2008年开始就以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在基层一线服务。2011年到2013年挂职湖南省保靖县副县长期间,他和所里同事一起将“保靖黄金茶”从无到有打造成如今规模7亿元的产业。

记者在基层实实在在看到,经过脱贫攻坚的锤打与锻炼,很多普通人都变成了更棒的自己。他们揣着美好的希望、带着满身技能,自信又笃定地向明天前行。(记者周勉)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