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棵松开起“冰菱花”冰篮转换更添风华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篮球馆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球馆,五棵松体育馆完成了华丽转身。而2020年年底建成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场馆“冰菱花”,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冰球运动员热身和训练的场地。

五棵松开起“冰菱花”冰篮转换更添风华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03-01 16:21
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21-03-01 16: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篮球馆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冰球馆,五棵松体育馆完成了华丽转身。6小时“冰篮转换”兼顾赛后利用,成为“五棵松”的一大新特色。更令人兴奋的是,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冰菱花”的横空出世,为这个城市地标性建筑群增加了魅力。现在就跟随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五棵松体育中心运行团队,看看他们是如何为“新五棵松”添彩的。

运行团队六大任务力保冬奥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场馆主任陈双看来,场馆运行团队是场馆运行工作的主体,要在赛时承担一线运行指挥、竞赛组织、赛时服务、运行保障、资源调配、应急处置等任务。从工作特点上说,场馆团队工作程序性强、复杂性高,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

陈双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当前五棵松运行团队面临的主要有六大项工作任务。她说,“第一是配合做好场馆建设,为测试活动和冬奥会提供优质的比赛和训练场地;二是精心做好场馆运行,在前期稳步推进场馆设施手册和场馆运行计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团队着眼落实政策标准、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持续推进和完善场馆的运行设计和运行管理;三是全力做好竞赛组织,始终坚持以竞赛为核心,保持与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中国冰球协会、海淀区组委会以及相关单位的紧密联系,准确掌握测试活动等赛事规模和竞赛日程的相关信息,制定详实的竞赛组织方案;四是全面做好服务保障,结合冬奥会的要求和测试活动的测试重点,制定并落实好住宿、交通、医疗、安保、注册、语言服务等各项保障方案;五是做好赛事宣传,营造良好的赛事氛围;六是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北京冬奥组委及海淀区组委会疫情防控的指示要求和国际冰联关于疫情防控赛事组织原则,充分考虑场馆条件和项目特点,在大力推进赛事筹办工作的同时,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制定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同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团队防控能力,确保疫情防控与赛事筹办两不误。”

一个月内完成“白冰”测试

在北青报记者对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的采访中,感觉这是一支办赛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的冬奥实战队伍。这个团队的秘书长娄小晶就是代表性人物,对自己的团队以及业务领域非常熟悉,作风干练。

娄小晶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的人员构成情况,从2020年4月运行团队人员参与工作到现在,团队34个业务领域代表基本到位。2020年10月,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主任层任命,2020年12月22日,第一批工作人员到场馆集中办公。截至目前,运行团队共有39人集中办公。按照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安排,第二批工作人员20人左右拟于2021 年2月初到位。团队成员中具有冬奥会申奥经历1人,外籍专家1名,具有国际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工作经历20人。团队平均年龄38岁,年富力强,是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在谈到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以及运行团队的几个里程碑事件时,娄小晶更是如数家珍:2020年12月25日,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馆改造工程竣工;2020年12月27日,五棵松体育中心竞赛场地“黑冰测试”验收成功,竞赛馆从12月24日开始,经过制冰机组就位、地面降温、润湿地面、浇水、安装球门等环节,历时4天,最终达到测试要求;2021年1月25日,训练馆进行了“白冰测试”,训练馆相对竞赛馆的“黑冰测试”略有不同,它是在黑冰的基础上,喷白漆、贴LOGO、画线、安装球门及板墙、浇冰车扫冰,基本达到一个运行的标准场地,然后由组委会的主制冰师、冰球专家等现场进行验收。

期待接下来的冰球测试活动

另据娄小晶介绍,根据最新安排,冬奥会测试活动将邀请在京的4支球队参加女子冰球邀请活动。而根据冬奥会赛程规定,男子组和女子组的部分场次将在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转换进行,所以测试两个场馆的转换场地工作也是测试的一个重要部分。

娄小晶最后表示:“目前,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正根据测试活动的规模、测试要点等内容,抓紧编制测试活动预算安排、人员计划、空间需求等内容,完善测试赛 OB(场馆设施手册),编制风险清单和应急预案,适时开展桌面推演和实地演练等工作。在场地质量方面,团队与相关部门严格把控各项改造工作项目的质量标准,根据活动进展,提前按照此次测试活动要求进行制冰、画线、贴标识等工作,不断优化调整,以保证赛时场地质量过硬、赛事筹办安全有序。”(记者 刘艾林,统筹/汪浩舟)

瞰冬奥·探馆

“冰菱花”幕墙描绘诗意画面

超低能耗体育建筑数第一

五棵松体育中心坐落于长安街沿线五棵松桥附近,其中,五棵松体育馆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可容纳1.8万人,在北京奥运会后发展为北京文体活动地标式场馆。去年历时8个月,五棵松体育馆在12月24日完成场馆改造,不仅满足北京冬奥会赛时需求,并通过“冰篮转换”兼顾场馆赛后利用,还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达到场馆节能降耗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2020年年底建成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训练场馆“冰菱花”,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成为冰球运动员热身和训练的场地。曾经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的五棵松体育馆,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接冰球比赛的任务。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馆改造工程于去年4月启动,实现了“当年开工并完工”的目标。至此,北京赛区所有冰球比赛、训练场地全面完工。由于五棵松体育馆建设之初就预留了制冷的管道,所以,本次场馆改造工程整体进展比较顺利。

此次五棵松体育馆冬奥改造分功能区改造和专项改造两部分。其中,功能区改造包括竞赛层房间改造、场地改造和伸缩看台系统改造三部分;专项改造包括照明设施改造、音响扩声系统改造和显示屏改造。根据改造计划,将往届冬奥会使用的30米×60米的标准冰场改为北京冬奥会新要求的26米×60米。改造完成后,五棵松体育馆将拥有30米×60米和26米×60米两种可转换的冰场,以方便冬奥会之后满足各类冰球赛事需要。

更衣室改造则是将现有的4间更衣室重新规划,改造成6间符合冬奥会标准的更衣室,更衣室内配备更衣柜、按摩室、教练室、磨刀室和备餐区等。此外,五棵松体育馆还新建了电动伸缩看台系统,可根据不同标准的比赛场地,随时调整看台距离,以满足不同赛事和文化活动需求。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位于五棵松体育馆的东南侧,场馆总建筑面积约38960平方米,地上、地下各两层。地下两层为冰场;地上两层为体育文化配套用房和一个900座的剧场。冬奥会期间,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将承担冰球训练任务,通过地下球员专用通道与冰球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馆相连,运动员可通过该通道往返比赛馆和训练馆。

这座新建的训练馆外幕墙像由无数片飘落的雪花构成,场馆的外观设计来自于雪花图案,建筑外立面均采用格栅幕墙体系,斜向格栅呈45°交叉,通过几何图形组成雪花的图案。这种格栅幕墙的处理方式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效果,使建筑外观更加含蓄,在保证美感的同时,还起到了遮阳以及节能的功效。

在幕墙的设计中,设计师还将丰富的色彩应用于 “冰菱花”之中。格栅幕墙由5种颜色组成,通过数字化技术将5种色彩的分布和定位计算出来,并进行精细编组加工。同时,为了在夜晚呈现各色雪花漫天落下的视觉效果,外幕墙采用暗藏灯具的设计,与幕墙工艺完美结合并隐藏于其中,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通过相关技术,还能对每个灯具实现精准控制,以形成雪花飘落的动态设计,描绘出夜晚诗一般的意境图画。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设置两块标准冰球场地,为30×60米和26×60米两种尺寸可转换冰场,赛时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该冰场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中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冰面之一,该制冰方式解决了传统冰面采用氟利昂等制冷剂耗电且不环保的问题,具备优良的制冷性能和环保特性。在制冷过程中,二氧化碳制冷剂被直接传送到场地制冷盘管中进行热交换,这种制冷剂传热性能好、换热效率高,相比传统制冷系统可节约40%以上的综合能耗。“冰菱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超低能耗体育建筑。

瞰冬奥·成果

“冰菱花”已具备运营条件

4月进行冬奥会冰球场馆测试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于1月25日制冰完毕,并通过了冬奥组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意味着这座颇具特色的冰球训练馆进入测试运营阶段。

据介绍,冰球比赛对冰场要求很高,制冰一般包括几个步骤:第一步,要对场地表面的混凝土进行降温,直至降到零下6-8摄氏度。采用化学制冷剂间接制冷的冰场,完成这一步骤需要48小时左右,而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由于它热交换效率高、制冷能力强,只需要8小时左右就能完成。对场地表面降温完成后,就要开始制冰了。首先要制一层厚约5毫米至1厘米的基础冰,也叫“黑冰”。之所以叫黑冰,是因为这时候的冰场看上去还是混凝土的颜色,比较黑。基础冰制好后,接下来就要喷白色的冰漆,要连续喷4遍,直到冰面看上去洁白无瑕;白漆喷好后,它上面要再制一层5毫米厚的冰面,并在冰面上进行画线和贴赛事LOGO的工作;最后再制2-2.5厘米厚的冰面,将线和LOGO“冰封”起来,这样,制冰工作才算基本完成,整个冰层厚度在4厘米左右。

此次冬奥组委为全面测试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制冰机组的运行情况,将制冰测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从2020年12月28日到2021年1月8日,完成二氧化碳制冰机组运行测试和薄冰制作,包括为管道抽真空、为地面降温、制作2厘米左右的薄冰、关闭机组化冰、场地修整干燥、安装板墙的全过程,所有环节均顺利达标。2021年1月15日至20日真正进行制冰,包括制作基础冰、喷白漆、画线、贴LOGO等。1月25日,冬奥组委体育部邀请主制冰师进行了验收,整个制冰环节和制冰效果都达到了验收标准。

据北京冬奥会冰球和残奥冰球项目竞赛主任段菊芳介绍,因新冠疫情原因,原计划利用测试赛进行的大型器材及冰场验收等工作进行了调整,所有项目的验收都分为静态验收和动态验收两部分。静态验收指的是项目完工后看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和要求;动态验收指的是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看是否满足需要。段菊芳说,“这一次验收主要包括冰面质量的验收,对球门、球门栓的验收和对浇冰车的验收。前期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浇冰车的静态验收,这一次是我们聘请的主制冰师、来自美国的制冰专家尼尔森·多恩·莫法特开着浇冰车到冰上进行动态验收。”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本次来华旅程非常漫长,但是结束入境21天的隔离后踏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的冰场,莫法特表示这样的等待非常值得,“作为一个训练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非常高大、明亮,冰面非常美,绝对符合比赛的要求。冰球运动员们在这里一定会非常享受训练的过程。”

冰面使用、挡板设施、机房设备等动态测试将于今年4月冬奥会冰球项目的测试活动时继续展开。目前,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已具备运营条件,成为冬奥会首个具备运营条件的二氧化碳冰场。

冬奥会后,未来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将以青少年俱乐部培训及体能中心、健身中心的运营为主体,结合精彩赛事活动和沉浸式商业业态,全方位满足市民健身、娱乐等需求。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