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月24日报道截图
高加宣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意。靠做体力活谋生的他,多年前不幸患病,耳朵失聪,不便外出打工挣钱,只能在老家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高加宣今年67岁,来自湖南省江永县潇浦镇和兴村。和其他许多村庄一样,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谋生的手段较少。高加宣足智多谋,他想出了一个既在身体承受范围之内,又能保障家人基本生活的工作——和老伴一起制作扫把。
制作和销售扫把五年,高加宣每年能赚2000到3000元不等。不幸的是,在高加宣患病且永久失去听力之后,夫妇俩唯一的谋生手段出了问题。即便高加宣夫妇俩多么卖力地制作扫把,销售仍然困难重重。很快,他们做的几十把扫把只能堆在家里的角落,任其积灰。
正在制作扫把的和兴村村民
2017年,正在当地创业的农户葛小梅得知高加宣夫妇制作扫把手艺精湛,于是上门拜访,主动提出帮他们销售扫把。
“高加宣做扫把的手艺很好,他做的扫把既耐用又美观。然而,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他无法靠做扫把赚钱。我虽然不是很了解扫把的市场,但我想尝试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他们把积压的扫把卖出去,增加收入。”葛小梅说。
现年47岁的葛小梅很有商业头脑,她没有走街串巷兜售扫把,也没有沿街叫卖,而是在互联网上开了一家叫做“万亩笑脸”的网店,销售扫把。作为销售方,葛小梅沉着自如,深知一个好的故事,能够为售卖扫把这种平常物件带来更大价值。
随后,她开始挖掘产品背后的独特故事,以此为切入点在网上进行销售。她为高加宣拍摄了视频,让他在镜头里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扫把制作过程,有时还讲述村里一些有趣的事情。视频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他也因此收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扫把姐”葛小梅
葛小梅深知电商能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能增加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质,便决定利用扫把生意帮村民致富。村民们都很尊重她,称她为“扫把姐”。
“我们的扫把过去卖得很便宜,每把只要八块钱。在扫把姐的帮助之下,现在一把扫把能卖出比过去高两倍的价格。我和老伴现在种了1.4公顷地肤,每年可以做一万把扫把,能赚10万元。”高加宣说。
在遇见高加宣之前,葛小梅和丈夫返乡创业,他们开了一家网店,销售当地和附近村庄村民制作的特产和其他产品。2017年,她加入了中国社会扶贫网,负责采集当地贫困人群的信息,销售地方特产。在扫把生意发展起来之后,她开始号召当地村民制作手工扫把,并及时支付他们工钱,以确保更多人加入生产大军。
正在工厂编制扫把的村民
除了网上销售之外,她还开拓了线下市场,包括需要大量扫把的工厂和垃圾处理厂。葛小梅说,“线下市场的订单都很大,每次需要500到1000把扫把不等,现在线下客户是我们的主要客户。”
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葛小梅开始提供专门的扫把定制服务。例如,她为广东省湛江机场提供了小型、适合在飞机上使用的扫把。
搭乘互联网电商,和兴村的扫把经济“飞”了起来,当地的贫困户收入大增。2018年,和兴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地肤种植面积达到46.7公顷。2019年,和兴村建了一家扫把工厂,雇了20名员工,全都是当地的老人。
“他们每天工作约八小时,每人每天平均能赚130元。”葛小梅说。为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葛小梅坚持上门收集他们放在门口的扫把。
“在扫把产业的推动下,带动村里和邻村500多名村民种植120多公顷地肤,年收益达一千万元。”和兴村村支书高细增介绍。
村民领取扫把销售分红
去年上半年,扫把产业受到疫情冲击,葛小梅利用地方广播电视台进行宣传,帮助扫把产业回归正轨。到去年九月为止,村里所有库存全部清空,扫把工厂收益实现逆势上扬,达到500万元。
除了“万亩笑脸”网店店主,葛小梅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互联网+”基层服务的村级管理员。2019年,葛小梅开始帮助村民通过“互联网+”基层服务平台获取社会服务。
“互联网给老年村民带来了便利,他们不需要亲自去镇上的政府部门办事,我可以帮他们办理医保和寻求经济援助。”她说,通过“互联网+”基层服务平台仅去年就给村民办事3000多件,截至2019年年底,和兴村实现了医保全覆盖。
和兴村老人高石旺患哮喘多年,老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唯一的儿子44岁还是单身,常年在外打零工。全家仅靠高石旺扎扫把赚取生活费。葛小梅了解情况后,为老人在“中国社会扶贫网”注册,并发布了一台洗衣机的需求信息,很快便得到爱心人士的捐赠。
在去年11月举行的湖南省基层扶贫代表会议上,葛小梅发展乡村扫把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记者:李静 冯志伟)
原文见2月24日《中国日报》第四版
英文链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02/21/WS60322d21a31024ad0baaa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