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株草 情接万里长(国际论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2-09 08: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国门,把致富的种子撒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科技的力量助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电视剧《山海情》是一部难得的扶贫剧,它真实还原了菌草技术助力脱贫的成功经验,让人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年与我一同参加扶贫工作的队员和他们的家人,都在追这部剧。我们对当年的工作充满了自豪感。

我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的贫困农村,对农民的艰辛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改变农村贫困面貌是我的夙愿。在一般人眼里,草是平凡甚至渺小的,但中国菌草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养菇脱贫、治理风沙,还能发电造纸,成为全球反贫困的“奇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使菌草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在宁夏成功落地。当时,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他为菌草技术对口帮扶宁夏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工作思路,使我们深受鼓舞。宁夏荒芜的戈壁滩连雨水都存不住,更别说庄稼。菌草不仅能代替树木种植各种食用菌,而且根系发达,可以防风固沙,成为扶贫的最优选择。至今,当地还流行一首歌谣:“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菌草技术不断走出国门,在很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借助闽宁模式的成功经验,我们安排专家进村到户,把受援国贫困人口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在南非、莱索托等国家,我们还特别为小农户创造了“10平方米菇场”模式,仅用10平方米土地就可年产1.2吨鲜菇,失地农民、城市贫民也有机会参与生产。菌草技术在中外减贫合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之桥,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科技扶贫实现了“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的跨越,有效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返贫现象。菌草技术紧扣“产业精准扶贫”,成为减贫的“源头活水”。如果把菌草技术看作“鱼”,我们在援外过程中不仅给了“鱼”,还提供了养“鱼”、捕“鱼”、加工“鱼”的整个产业。在南非,我们搭建起平菇产业链,让当地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许多妇女7日内就能出菇收款,凭借一己之力不仅赚到了钱,还给下一代带来了好生活。当地妇女第一次收获蘑菇的时候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们深感减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菌草技术在贫困地区成功推广,不仅帮助人们摆脱了贫困,还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种植菌草既为菌菇栽培提供了充足原料,又有效缓解了牧场旱季青饲料匮乏的问题,促进了畜牧业发展,还为当地治理水土流失做出了示范。在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的“千丘之国”卢旺达,菌草同果树、玉米和大豆等间作、套种以保持水土,被卢旺达农业委员会在全国大力推广。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20多年来,中国菌草技术走出国门,把致富的种子撒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科技的力量助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作者为菌草技术发明人、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9日 03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