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领域“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自然资源领域“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回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07 20: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7日电 “十三五”时期,自然资源部党组和原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连续、稳定、转换、创新,按照党中央精神、国家立场、权责对等、严起来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职尽责,扎实推进工作,全面完成“十三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以来,中央部署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测绘法》等法律完成修改,起草并报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或中办、国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关于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通知》《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报请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涉及部核心职责的重要文件,自然资源领域“四梁八柱”性质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全面建立,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登记财产指标连续两年居于前30名。支持海南、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浦东等在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先行先试、深入探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共废止13部规章,打包修改19部规章,废止规范性文件186件,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和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测绘资质等级类别总数由138项压减到20项。

二、落实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取得实效。聚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抓住政策扶贫、对口扶贫两条主线,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 扎实完成乌蒙山片区牵头联系扶贫和赣南、海伦、琼中定点扶贫任务。“十三五”期间合计安排脱贫攻坚专项计划指标235.54万亩。增减挂钩政策对脱贫攻坚作出重大贡献,2016年以来,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调剂资金超过2600亿元,跨省域调剂资金1800多亿元,合计超过4400亿元。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手续完善安置住房登记率达96.22%,安置住房总体登记率61.96%。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在贫困区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

三、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推进。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现上图入库,推动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3715万亩。从自然地理、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角度调整耕地质量分类标准。按照中央部署,强化督察执法,先后组织开展“大棚房”清理、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等重大专项工作,全覆盖对省开展耕地保护督察、年度例行督察。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补充耕地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近11万个,查出补充不实或存在问题的耕地600多万亩。针对土地管理存在的“重视增量、忽略存量”问题,建立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机制,与地方共同努力,三年来共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4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90万亩。

四、地质矿产工作实现新突破。过去十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进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持续实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5个千亿方天然气田、5个千亿方页岩气田、311个大中型矿产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锰、锂、石墨等矿产储量较大幅度增长。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京津冀地热、北方砂岩型铀矿等清洁能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非常规油气获得较快发展,页岩气在四川盆地形成涪陵和川南2个万亿方大气区,年产量200亿立方米左右,页岩油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储量规模超10亿吨的庆城大油田。积极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净矿”出让、油气探采合一和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管理,发布实施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率达到98.8%,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取得标志性进展。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两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施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完成了7018米亚洲最深大陆科学钻井。进一步明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在群测群防工作基础上,首先查明“隐患在哪里”,部署对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和重点地区1:1万的地质灾害调查;其次分析“滑坡体构造是什么”,对调查发现的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确定其地质构造、滑坡体体量及可能滑动方向、主要威胁目标区域等情况;最后根据轻重缓急,集中必要财力组织搬迁避让、实施工程治理等防范措施,加强预警技术支撑,科学预测“灾害何时发生”。“十三五”期间,新完成805个山地丘陵县1∶5万调查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206个集镇调查,累计查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14.6万处,核销隐患点8.7万处,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500余万人。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89亿元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并带动地方投入417亿元。集成社会力量集中研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器,在2500余处滑坡开展监测预警实验。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284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4.4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9.5亿元。地质灾害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减少38.5%和41.5%,受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口减少500多万人。

五、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推进。持续实施“蛟龙探海”“雪龙探极”等重大工程,“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投入应用,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雪龙2号”科学考察船填补了我国极地破冰船设计建造和技术应用空白。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2016-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10.9%。海洋生物、能源和海水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开始全面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首次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现状调查。发布《“一带一路”海上合作设想》,与欧盟、葡萄牙等建立蓝色伙伴关系,在深圳建立中欧蓝色产业园。命名并公布我国周边海域和公海共979处海底地理实体。全面推进新一轮全国海岸线修测工作。严格管控围填海,违法填海面积显著下降,以前每年上百公顷,2018年7月国务院通知印发至2020年11月共8.94公顷。海洋灾害防治能力不断提升,海洋灾害预报时效由“十三五”初期的3天提高至现在的5~7天,准确率提升5%,2016-2019年海洋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比“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41%、33%。持续做好海上安全生产服务保障。

六、“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基本完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在空间布局上体现新发展阶段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构建以“四屏四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以九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格局,以及十个城市群和新都市圈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对省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政策技术指导,按照“管什么、报什么、批什么”的原则,厘清各层级政府的规划审批、修改、监督责权,国家层面侧重控制性审查,大幅压缩报国务院审批的省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时间。多次出台意见,指导地方编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明确 “乡”“村”边界。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着力解决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城镇村、人工商品林等人为活动冲突,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七、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先后出台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红树林保护修复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起草并上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意见,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部署要求,在全国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开展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2.5万公顷。黄海浒苔绿潮灾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最大覆盖面积与近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9%,持续时间缩短30天。明确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10个国家公园试点,推动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
八、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覆盖全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和基准服务系统,提供实时高精度定位服务;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一带一路”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有效支撑了国土“三调”、全国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竞争力不断增强。自然资源系统基础测绘队伍技术能力稳步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九、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编制完成《2019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积极推进自然资源分类、地表覆盖等标准研究制定,编制印发《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印发《全民所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技术规程》。深入研究有关重大问题,与国家统计局形成一致意见并报中央改革办同意,明确了先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向。总结印发福建南平“森林生态银行”等两批2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基本完成10个国家公园、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太湖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主体工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