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遥感监测显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十年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受到严重破坏。而如今十年已过,这里恢复如何?

中科院遥感监测显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十年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2-05 11: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5日电(记者 张之豪)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受到严重破坏。而如今十年已过,这里恢复如何?依托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实施的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集成玉树震区十年间多时相、海量卫星和航空观测数据,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对灾区恢复重建状况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估,发现经过十年恢复重建,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在区域基础设施和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方面,提高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统筹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农牧区基础设施等各类设施建设,发挥了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监测发现,重建区内主干道路得到快速修复和扩建,共玉高速、国道214线、省道308、省道309线陆续建成和恢复通车,州县二级油路全部覆盖,玉树成为贯通南北的青海南部交通枢纽。

针对区域灾害防治重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治理及防洪等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易发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威胁。监测发现,重建区内18条泥石流隐患区及4段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巴塘河约11.75km的堤防工程、扎西科河约9.65km的堤防工程均顺利完工。

在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方面,提高了居民住房质量和御灾能力。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居住区房屋建筑建设标准,配合集中安置、异地搬迁等方式,提高了居住区御灾能力和安全性。监测发现,重建区内城镇居民住房和农牧民住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92个农牧民住房集中建设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灾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完善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和能力。监测发现,重建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大量建设,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卫生机构床位数相比灾前提升3.3倍,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相比灾前提升8.4倍,域内户籍人口数量已恢复并超过灾前,伴随区域城镇化发展及农牧民集中安置,重建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通过震后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加强了天然林、湿地、草甸草地保护,加大环境整治、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监测发现,重建区内通过封山育林、沙化土地治理、重点湿地保护及黑土滩治理等系列工程的实施,灾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区域内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平均值(该指数反映植被生长健康情况)相比灾前提升约40%。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促进了特色农牧、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努力使恢复重建区有就业、有后劲。监测发现,重建区内牦牛、黑青稞、藏羊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文成公主庙、禅古寺、结古寺、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等文化和宗教设施得到及时修缮与保护,发展示范区的逐步完善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卫星遥感灯光指数分析显示,玉树产业发展更具规模化,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发展的态势。

重建区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经过十年的恢复重建,这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该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困难。科研人员表示,当地还需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韧性;打造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改善可持续发展环境;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塑造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张之豪)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