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小康幸福路| 跟踪脱贫历程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历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他们”,指的是长江日报2020年11月27日通讯《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中的主人公——新洲四中老师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三人。

见证小康幸福路| 跟踪脱贫历程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历史

来源:长江网    2021-02-05 08:31
来源: 长江网
2021-02-05 08: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小康幸福路,一个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我们持续探访贫困家庭的人生片段,记录乡村教师的“愚公接力”,讲述农民画师如何画出咱们农民的精气神。幸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这些都是生动可感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逐梦幸福的人生路上,把“小康”两个字拆开,是梦想,是奋斗,是执着,是追求全面发展所展现的人的那股子劲。

小康幸福路上,我们是平凡人生逐梦幸福的见证者。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打造成美丽村湾。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跟踪脱贫历程,记录决胜全面小康历史

2020年,长江日报记者第14次跟踪记录武汉10个贫困家庭脱贫历程。

回望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长江日报集团成立跨部门“精准扶贫攻坚战特别报道组”,来自10多个部门的文字、摄影和视频记者参与报道。从当年10月第一次进村入户探访,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5年来,记者先后14次深入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等地精准扶贫一线采访,重点聚焦10户贫困家庭代表,持续跟踪记录他们的被帮扶和脱贫进程。其间,长江日报共刊发70多个整版的主题报道及全媒体报道,全程见证、记录武汉“精准扶贫 不落一人”攻坚战的恢宏画卷。

作为参与这组系列报道的文字记者,我持续跟踪报道的对象是新洲区李集街建新村贫困户熊常东。在我眼里,63岁的熊常东坚强、乐观、执着、勤奋。他是千千万万有梦想、有志气、有韧劲的中国农民的缩影。

熊常东早年从树上摔下,导致右腿骨折,家里欠下6万多元的债务,因病致贫。他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也没有“等靠要”,而是扎根土地,向农业生产要答案。养鱼、撮虾子、捉蜈蚣、打零工……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间地头劳作,打零工挣外快,想尽一切办法增收。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朴实本色。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11月26日, 熊常东指着家里墙上的照片,高兴地告诉驻村工作队,近几年来,已是子孙满堂生活幸福。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大时代下平凡农民的脱贫历程和故事尤为动人。5年来,我持续跟踪、见证记录熊常东家的脱贫过程。送鱼苗、投饲料,水产专家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各级部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帮扶,找准问题症结,熊常东养鱼实现增产增收,成功扭亏为盈。这几年,收入高了、腰包鼓了,熊常东家的脱贫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这份成果来之不易,沉甸甸的。

扶贫既要扶智,也要扶志。熊常东多次被重病缠身,先后动了9次手术,挨了10刀……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乐观的熊常东并没有被一场场重病击垮,一次次战胜病魔站起来,越挫越勇,成为脱贫励志典型。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人民为中心,扶真贫、真脱贫。我深深感受到,脱贫户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对脱贫攻坚最好的检验和评价。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发掘和讴歌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

“他们入选了‘中国好人’候选人,正参加评选。”前不久,记者收到这一消息。

“他们”,指的是长江日报2020年11月27日通讯《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中的主人公——新洲四中老师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三人。

这篇报道引起的良好社会反响依然在持续,恰恰证明了我们对这篇报道在采编上的用心、用情、用功。

通讯员提供了一个“三代师生成同事”的线索,编辑部敏锐地发现这一新闻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成立全媒体记者采访团,由报社领导带队采访,深入挖掘这一新闻的意义。

全媒体记者采访团在新洲四中待了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从早晨6时一直到晚上11时,与几位老师几乎形影不离,体验他们的生活,仔细观察,深入采访,记录那两天他们教学、生活中每一个细节。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虽然这里是武汉最偏远的农村高中,但从这里考出去的学生,一拨一拨心甘情愿地回到这里,为把这片农村土地上的孩子带到更广阔天地而默默耕耘。他们培养出的一代又一代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是改变无数家庭命运,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的希望所在。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代表,我们被这种“愚公接力”的精神深深打动。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稻田中学里的师徒三人(从左至右:尹奇兵、张利华、吴仲宏)闲时课外散步,交流、讨论教学经验。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愚公接力”的精神,全民小康路才会越走越宽,乡村振兴也才会蹄疾而步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这种“愚公接力”的精神。

我们的报道主题也因此而明晰:发掘、讴歌“愚公接力”精神。

报道出来后,长江日报微信、短视频、微博、App全平台分发,在社会上产生了集束效应。2020年12月3日下午,长江日报召开《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报道座谈会,来自武汉高校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中小学老师,畅言愚公精神之于教育、之于时代的意义。

报道引起的社会反响巨大。无数网友留言,为三位老师的默默奉献点赞。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三位老师在当天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第八名,微博话题很快突破百万。 (长江日报记者李亦中)

【讲述农民画师把美丽乡村“搬”上墙】

放牛的牧童、耕作的机械、朴实的农妇……如今穿梭于乡镇村庄,发现很多墙绘都出自于农民之手。这些作品有的展现了村民辛勤致富的好日子,有的传递着农村优良的民风,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也反映着乡村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2020年6月,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团从市区驱车两个小时,赶往武汉市最偏远的街道——黄陂区蔡店街道源泉村,此行的目的就是采访农民画师李启安。今年46岁的李启安是蔡店街长生村人,2014年,由于生意失败,李启安欠下数万元债务,当年被列入建档贫困户。但是,家徒四壁的李启安并没有气馁,回村后白手起家,靠天赋与勤奋自学绘画。他晚上在酒店当保安,白天去墙绘公司学绘画。从第一笔订单到年营收10万元,李启安靠一支画笔脱贫致富。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6月19日,在黄陂区蔡店街源泉村寨湾,李启安与放暑假的女儿李妍一起为墙绘做收尾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当天到达采访目的地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走进村落,忽然感到墙上有一抹绿色从眼前掠过,原来是李启安正聚精会神地刻画一幅乡愁主题的墙绘作品。

我们一边仔细观察李启安墙绘时的状态,一边聊起过往的故事。之后,我们沿着农村集镇和村落了解李启安过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成熟走向精美,述说着这位农民画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故事。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他振奋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20年11月17日,在蔡店街源泉村肖家湾的公路边,画完墙绘的李启安洗手准备休息。 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结束采访时,已近黄昏,记者脑海中快速翻阅此行获得的一个个精彩画面,这些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和奋斗故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好注解。从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到农民画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彰显了广大农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此篇报道通过文字、视频、H5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并且多次进行后续报道,引起广泛传播和关注,向读者展示了新时代下农村的新风貌。( 长江日报记者刘娜)

(统筹:赵代君)

【编辑:付豪】

扫二维码上移动长江网

文化社会财经健康旅游青春文物回家,是归途也是征途敞敞亮亮就地过年!市民一条留言,“点”亮三条道路路灯

(刘娜)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