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贵阳是中国数字经济的领跑者,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同时也催生了中国第一个环保法庭。
2007年因治理红枫湖水污染问题,环保法庭应运而生, 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庭长罗光黔介绍说。
红枫湖景区距离贵阳市区约一个小时车程,每到金秋,枫叶红似火焰,映得满湖通红,于是人们将这座人工湖命为"红枫湖"。红枫湖横跨贵阳市57平方公里,毗邻安顺市,是贵阳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地。
湖东岸坐落着一座两层楼建筑,是贵阳下辖县级市清镇市人民法院管辖的环保法庭所在地。
红枫湖水污染问题早在2002年就初见端倪,蓝藻连续几年不断爆发,整个湖面像绿色油漆一样,居民家里的自来水也能闻到明显的腥味,这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的担忧。然而,红枫湖污染源主要来自上游,由于行政区域交叉管理、行政执法不统一等原因,水污染治理一直不给力。
“环保法庭集中审理全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件和各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近年来,环保法庭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案越来越多。”
罗光黔说:“大量环保诉讼案的审理极大地推进了红枫湖的水污染治理,污染源基本根除。”
环保法庭成立之初,安顺市的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污染侵权环境公益民事诉讼案成了法庭办理的第一起案子,同时,也是中国环保司法专门化道路开启以来受理的第一例环境公益诉讼。
上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红枫湖保护区范围内堆放了上百万吨的磷石膏废渣。渣场渗滤液通过地表、地下排入红枫湖的上游羊昌河,最终严重污染了红枫湖,成为藻类疯长的罪魁祸首。但其地处安顺市境内,贵阳对此“鞭长莫及”。
法庭成立不足20天,随即受理此案。案件宣判,天峰化工被判立即停止对环境的侵害,采取措施排除危险,清除湖边堆积的磷石膏废渣。
据介绍,通过对天峰公司案的审理,2010年红枫湖水体中总磷含量较案件受理前的2007年下降了近60%,红枫湖水质大为改善。
更重要的是,环保法庭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保护环境的有利法宝,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
在过去的15年里,这个不足十人的环保法庭已经制定出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案件相关的各类创新性法规、条例和解决措施。
罗光黔表示,我们最成功的做法就是允许法院在案件结案前对污染企业发出禁令,责令企业立即实施整改。
“完成法律程序需要时间,但时间越长,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就越大。因此,允许法院及早干预,尽快遏制污染物扩散就显得至关重要。相比环境保护局发出的行政命令,法院的禁令更具威慑力。” 他说道。
罗光黔还介绍了专家在案件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原告和被告都可以邀请专家提供意见,他们的专业知识可得到法院的认可。”
清镇环保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数量从最初的大约100起增加到如今的400多起。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法庭收到了约290起诉讼案件。
“在环境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生态修复,而不是一味地给公司罚款。对于环境案件而言,生态修复责任更为重要。”他说,“例如,因非法捕捞水产品被判罚的被告人,环保法庭判决其自行购买鱼苗放生,在湖边种植更多树苗,以对渔业生态平衡进行修复。在法庭做法律判决时,可酌定从轻处罚。”
近年来,环保法庭引入第三方监督制度,鼓励环保组织、志愿者、律师、具有一定资质的公司对排污企业整改、环保设施运行进行长期监督,有效确保企业污染环境不再“复发”,法庭会在监督过程中提供专业法律指导。(记者 杨军 王小予 编译 王瑾)
原文见2月2日中国日报2版2条 英文链接:https://epaper.chinadaily.com.cn/a/202102/02/WS601886b2a31099a234353b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