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黄金还贵的铂金针——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回忆百岁辛育龄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在1月30日举行的辛育龄教授行医85周年座谈会上,回忆起当年与辛育龄教授共同工作的场景。

比黄金还贵的铂金针——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回忆百岁辛育龄教授

来源:中国日报 2021-02-01 19: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2月1日北京电(记者 朱兴鑫) “手术器械就是你的武器,丢了武器怎么打仗,为什么要用比黄金还贵的铂金针…… ” 中日友好医院手术麻醉科护士长张颖在1月30日举行的辛育龄教授行医85周年座谈会上,回忆起当年与辛育龄教授共同工作的场景。

辛育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曾经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辛育龄教授发明了电化学治疗肿瘤和血管瘤的新疗法,国内外的患者纷纷前来诊治,而作为化疗介质的16根铂金针就显得格外珍贵,每一台手术的巡回护士核查清点都特别小心。

“那时我还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把铂金针托盘放入电梯时,一不留神,一根铂金针就掉进了电梯的夹缝里,再也找不到了,我吓得不知所措。” 张颖说。

辛育龄教授当时是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正巧他路过看到了,张颖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以为能博得同情,谁知道他却发了脾气。后来,他沉吟了一会儿,放缓了语气,耐心地讲治疗肿瘤为什么要用电针,铂金针一根也不能少。

张颖说:“我当时越听越自责,发誓要像看好武器一样看好手术器械。”1994年10月13日,辛育龄教授把张颖叫到了办公室,递给她一根崭新的铂金针,叫她带去手术室。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张颖感动了一辈子。

“我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就是在他的引领下努力前行的。” 张颖说。过了很多年之后,她才知道是辛育龄教授自己花钱买了那根铂金针。

近年来,中日友好医院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让辛育龄精神根植于年轻人心中,薪火相传,努力把医院建成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也正是很多像张颖一样从小护士成长为护士长,更好传承以辛育龄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崇高精神。

今年恰逢辛育龄教授迎来百岁寿辰。张颖说,铂金针的事情已经过去27年,辛育龄教授送给了我们一件最珍贵的生日礼物——那就是“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朱兴鑫)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