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森林文化的百科全书
——序韩国庆《林莽风情》
金克义
近年来,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使民间文化草长莺飞。前些年一向落寞而不被看好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忽然有了用武之地。韩国庆同志历时两年之久潜心创作出来的森林文化读本《林莽风情》,为我们打造了一座民俗的森林,野史的绿地,传说的巅峰。这部长达四十万言的洋洋巨着,堪称为森林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导游的蓝本,也是千百年来林区人民生活习俗的生动记录。作者把江河文化、淘金文化、放排文化、采参文化、狩猎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及各种民间文化传说写的翔实丰满,如临其境,可谓是林林种种,百态千姿,无限光彩。
韩国庆这部《林莽风情》,不同于文人的小说创作和边缘的艺术文体,他首先细致地叙述了长白山下地缘文化的特色、民俗文化的缘起和沉淀过程,然后插入了丰富多彩、星罗棋布的民间传说,这就使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了一道道新的风景,如美丽的山花野草,动人心弦,沁人心脾,撩人心魄。
在这部文化底蕴厚重的《林莽风情》中,有一部分内容特别抢眼,那就是东北抗日联军转战白山松水之间,在桦甸、红石留下的坚实足迹。这里有杨靖宇将军的密营,魏拯民将军的密营,金日成将军的密营,有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与日寇展开的大小数百次战斗,至今,虽然抗战的硝烟已经熄灭,但是英雄的壮举和传说仍然代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可以说就诞生在这片烽火连天、硝烟遍地的山河之中。
韩国庆同志详细地记载了抗联将士这一段的红色历史,其中许多史料为各种文献所没有,而就民间传说的内容来看,也远比1986年所着的三套集成要丰富得多,看来作者在深入民间采访和山野作业时,是下了苦功,他不仅再现了抗联战士当年“火烤前胸暖,风吹背后寒”的生活,也为一些东北革命史的专家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宝贵材料。
红石是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座美丽的林区山城,吉林市的一江三湖,红石几乎囊括了三分之二。红石湖与白山湖是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两颗明珠,不仅水质优美,青山壁立,而且野史传说更让人赏心悦目。
韩国庆同志在这部着作里采集的大小传说约数百篇,其中有山水传奇、自然风物、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山神水怪、洞府仙人、野庙孤僧,其内容五光十色,光鲜夺目,读后让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远在搜集整理这部《林莽风情》之前,作为一名作家和诗人兼红石林业局工会的领导,韩国庆已在这里生活多年了,他写过大森林的诗篇,林莽风情的小说,“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鸠”的散文,作为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韩国庆做过长达两、三年的民间采访和文字整理工作,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部文字稿件,而是另一座绿水青山,无论是舰艇峰和牡丹砬子、还是红石湖畔的林海人家、白山湖畔的渔家小景,每一处风光可以说都有一个善恶搏斗的故事,美丑交锋的传奇,这为那些当代的徐霞客深入红石旅游,带来了无限的水趣山兴。
目前,全国各地的旅游热持续升温,在有旅行家出没的地方,几乎都有地方政府在组织文人墨客,策划民间传说和今昔故事,但是有些地方真是“不去终生遗憾,去了遗憾终生”,除了山非山、水非水的徒然跋涉之外,再就是一无所获了。说到底,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总是红花绿叶的绝配。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只有山水没有《林莽风情》不成绝配。而现在韩国庆终于完成了这部着作的最后一段文字,白山湖、红石湖的所有乔木已经落叶,望江阁孤高的风骨耸立在天光水色之中,似乎是在居高临下,俯视着这片山水的主题与灵魂。那么,要想解读这片山水的灵性与神采,不妨打开《林莽风情》,看看韩边外六闯关帝庙的故事,采参人的山规,淘金人的奇遇,狩猎人的风险,放排人的悲壮,以及山民杀年猪灌血肠的细节,满族人婚礼的特殊流程……
这部着作为我们提供了大森林文化几乎包罗万象的内容,读它就是读一幅山水长卷,读它就是读一部白山松水的民间史诗,读它就是读大自然的空灵与奇趣。那么,就让我们与读者朋友一起走进《林莽风情》,沿着伐木人的足迹,去寻找生命的花开花落、激情的云起云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