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由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TMCD)主办的“COVID-19时代的数字技术和平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前景”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意在探讨新冠疫情下,数字技术和平台在全球应对社会经济冲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牛津大学副校长大卫•甘恩(David Gann),牛津大学教授、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牛津大学国际发展学院院长迭戈•桑切斯-安科切亚(Diego Sanchez-Ancochea),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西奥•克鲁兹(Marcio Cruz),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信息技术政策分析处主任托比约恩•弗雷德里克森(Torbjorn Fredriksson)和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等嘉宾参与了会议。
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傅晓岚通过案例分析分享了她对于数字技术发展的见解,她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科学、技术和创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崛起对于建设包容性社会来说非常重要。”
面对疫情之下,数字技术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这一问题,程武分享了腾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经济复苏、推动文化创新的实践。他表示,“基于互联网技术,连接被以新的形态修复、创造,开创出数字世界与现实生活紧密融合的新局面,也为经济社会复苏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支撑了80%就业的8000万中小微商家便在疫情早期受到影响很大,但拥有12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很快助力商家重新聚集起用户,并通过微信支付帮助他们完成交易;中国各地政府在疫情中推出的“消费券”也可以基于微信生态直接发放,从而精准定位需扶持行业和人群,确保发放的高效、透明和安全。此外,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数字文化等行业也在满足抗疫社会需要的同时取得了长足发展。疫情期间,腾讯教育服务了中国 30 多个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超过 1 亿名学生、数百万老师;腾讯会议在上线8个月后拥有了过亿用户,并在2020年顺利举办了联合国75周年全球对话活动。
“回顾过去一年的‘数字抗疫’行动,我们会发现,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产业发展、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背后都有持续的创新在推动。”在程武看来,数字技术与平台在客观上助力了社会各界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挑战,也为社会复苏提供了长久动能。在这之中,腾讯也积极践行“科技向善,用户为本”的使命愿景,先后设立了15亿元人民币战疫基金和1亿美元的“全球战疫基金”。
伴随着全球抗疫形势逐渐推进,如何维持数字技术带来的创新动力,让为了“生存”的创新进化成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创新,也越发成为重中之重。牛津大学副校长、教授David Gann则认为,多年来,正是因为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这样的公司一直在大力进行技术研发,让我们大家能够彼此连接、携手合作,得益于此我们才能从中不断享受科技成果。他同时呼吁科学界、决策者乃至商业界能够携手合作,将灵感转化为成果,建设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