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带富记

2018年初夏,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扶贫工作队进驻东柳村,刘培功眼前倏地有了亮光。2019年以来,刘培功每年给务工村民发工资3.8万元,为入股村民分红4.8万元,支付村民土地流转金0.56万元,大众养殖合作社17户村民户均增收7700多元。

“牛倌”带富记

来源: 大河网
2021-01-15 07: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日报记者 王映 通讯员 张松才

刘培功,37岁,濮阳县白堽乡东柳村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牛倌”。

几年前,守着1.5亩黄河滩地,刘培功一家4口勉强填饱肚子。

2016年,刘培功东拼西凑了几万元,买来16头牛,在滩里的撂荒地当起了“牛倌”。第二年,卖了12头牛犊,刘培功就脱了贫。

初尝创业甜头的刘培功想扩建养牛场,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然而,缺钱、缺地、缺材料、缺饲喂绝活、缺防疫技术……一只只“拦路虎”横在眼前,把他逼成了“少白头”。他常常深夜蹲在牛舍,直愣愣瞪牛,牛也“骨碌”着眼珠瞅他。

2018年初夏,中原油田文留采油厂扶贫工作队进驻东柳村,刘培功眼前倏地有了亮光。

50岁的文留采油厂驻东柳村第一书记胡铭俊领着刘培功,一趟趟翻过黄河大堤,跑县扶贫开发办,找乡劳动保障所,把1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无息贷款拿到了手。接着,老胡带着刘培功敲开一扇扇村民的房门,终于签下8亩相邻荒洼地的流转协议。

“为了帮俺扩建养牛场,胡书记没日没夜,操心出力。”刘培功说,在胡铭俊的帮助下,他把养牛场扩建成大众养殖合作社,还多次参加县、市举办的牲畜防疫培训班,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牛大夫”。

刘培功养牛不贪“快钱”,他只用天然饲料饲喂,拒绝添加工业饲料。由于肉质紧致、鲜美,刘培功养的黄河肉牛名气越来越响,一张接一张的订单飞来,他的大众养殖合作社成了白堽乡最大的养牛场。2020年,刘培功售牛35头,收入60多万元。

刘培功的养牛合作社,只挑本村困难群众务工。“扶贫工作队把俺扶上了致富路,俺说啥也不能撂下受穷的父老乡亲。”刘培功说。

30岁的刘元发患小儿麻痹症,媳妇患癫痫病多年,身边离不开人。夫妻俩单靠种地的微薄进项,养活不了俩孩子,刘培功就安排刘元发喂牛。刘元发每天只需要在合作社工作6小时,每年能挣1.8万元,再加上公益岗收入和低保救助,全家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

村里有5户贫困户实在不能参加劳动,刘培功就动员他们入股。

2019年以来,刘培功每年给务工村民发工资3.8万元,为入股村民分红4.8万元,支付村民土地流转金0.56万元,大众养殖合作社17户村民户均增收7700多元。

这两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东柳村建起了占地198亩的养殖园,养殖场增至22家,肉牛存栏超过800头,9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户户有了稳定的收入。2019年年初,东柳村脱贫摘帽;2020年秋,东柳村111户贫困户彻底“清零”。

(编辑:郭同欢)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