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江湖还给鱼儿 将渔人送归上岸

把江湖还给鱼儿 将渔人送归上岸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1-11 18: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月11日长沙讯 悠悠长江,孕育华夏子孙,托起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居于长江腹地的湖南,“一湖四水”辐射全省、连通长江,全省96%的土地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中地位重要。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湖南必须担起的责任和使命。2021年1月1日零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正式施行。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经成为沿江省市干部群众的共识并付诸行动。

湖南的渔船、渔民数分列全国第2、3名,禁捕退捕任务艰巨。但湖南自加压力,在抓好长江干流、洞庭湖禁捕退捕的同时,将湘资沅澧“四水”干流一并纳入禁捕退捕范围,妥善做好了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工作。

通过多方合力,几年来,湖南的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省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出。

禁渔之后的洞庭湖飞鸟翔集

但是,长江禁渔是一项系统工程,禁捕退捕工作全面铺开、风风火火,上岸后的渔民就业和生活怎么样?为此,记者来到洞庭湖水域周边,走访曾经的捕鱼大户。

余青山原是汉寿县酉港镇连友村村民。早些年,他在西洞庭湖荒洲河滩上造林育林,先后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种植欧美黑杨面积达7.5万多亩,带动全县1800多户农民增收,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全国造林模范”等荣誉称号。

但由于杨树作为外来物种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湖区成片种植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后,使得西洞庭湖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湿地逐渐向森林演替,进而影响到候鸟和鱼类的产卵、觅食和栖息。

2017年11月,汉寿县打响杨树清理攻坚战,身为共产党员的余青山以大局为重,立即组织5000多名劳力,开展杨树清理工作,砍光了自己种植的约2.5万亩欧美黑杨,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

余青山表示,当他得知黑杨对洞庭湖的生态危害很大时,深感痛心,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带头砍黑杨,是他这一生最无愧、无怨、无悔的选择。作为洞庭湖的儿子,带头守护好一江碧水,是每一个大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欧美黑杨砍掉以后,余青山与杨树种植户们积极转型,在周边乡镇发展生态农业。2018年,余青山成立稻虾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周边农户开展稻虾养殖,发展稻田生态种养绿色基地2000多亩,平均每亩可年产优质稻1200多斤,龙虾300多斤,每亩产值可达8000元,利润3000元。

余青山(左二)与农户查看稻虾品质和长势

“2009年前,这里的水域到处布满木桩和丝网,水体浑浊不清,植被遭到牛羊破坏。”今年55岁的刘克欢曾是西洞庭湖上的一名渔民,他回忆,每到夜晚,湖面上星火点点,有电鱼的、炸鱼的、毒鸟的,什么来钱就干什么。刘克欢自己也不例外。为提高收入,他花费90多万元在湖里扎桩布网,将万亩水面据为己有,靠着涨水为湖、退水为洲的自然规律,大小鱼儿悉数落网,年收入约为30万元。那时,当地像他一样占湖为王的有60多人。

西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打响后,刘克欢等湖上300多名渔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主动拆除湖中非法围栏、围网,规范捕鱼秩序,逐步恢复退化湿地。

2015年,西洞庭湖湿地环保协会成立,刘克欢和转业后的渔民开始推广环保理念,巡防监督,打捞湖面垃圾、制止非法捕捞、挖沙等,每年在冬候鸟来临期间,不分昼夜,坚持值守。

刘克欢还自掏腰包买来一艘铁船和皮卡,白天组织会员清理湖面垃圾,晚上配合执法人员打击电捕鱼、毒鸟等违法行为。

一次,有人在西洞庭湖半边湖区域布网偷鱼。刘克欢调查得知,是其姐夫所为。姐姐求情说:“这里每天能捞2000多元,能不能过几天再拆?”刘克欢断然拒绝,雇请两名工人前去拆网。为了这事,姐姐一家3个多月没搭理过他。

刘克欢告诉记者,“江湖”险恶,环保公益路上充满艰辛。有一次巡湖,因湖面浓雾迷了路,他挨冻3个多小时。有一次护鸟,他和队员们陷入齐脖深的泥泞中,拼尽力气才爬到岸上。不知有多少次,他们面对盗猎者的高压电、雷管和渔叉,冒着危险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

刘克欢

在刘克欢的宣传和感召下,如今已有400多人加入了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其中70%都是退捕渔民。他们在西洞庭湖半边湖成立了全国首个黑鹳守护站,每年冬候鸟来临期间,进驻到湖里,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对候鸟最多的半边湖等区域进行 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候鸟安全。

12月9日,沅江市万子湖乡嘉禾村村民皮培奇告诉记者:“我们过去停船的地方,现在垃圾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

“过去这片湖面,呈现的都是捕鱼的画面,还有一条条船只上的渔民相互聊天的声音。现在再看这片湖,依旧熟悉,只是现在我更能感受到这片湖的生机勃勃。”站在曾经的船只停靠点,过去的渔民皮培奇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受。

退捕上岸后的皮培奇,每天早上在曾经捕鱼的路线上,从事打捞河道漂浮垃圾的工作,“过去,我们几代人都住在船上,能容纳几代人的船已经很大了。”

那时大多渔民都有两条渔船,一条住宿,一条打鱼。“住家船”就是在船上盖间屋子,每日吃住生活都在船上,会有一股腥味,小孩子不愿意住,也不愿意干这行,凡是能选择其他工作的,都离开了。

上岸后,皮培奇一直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了腥味,没有了摇晃,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在幸福了很多。”在渔船上生活了58年的皮培奇很满足当下的生活状态,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而且感到和家人之间更加亲近了,心里也更加轻松了。

就这样,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无数像皮培奇这样的“大湖之子”华丽转身。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禁捕退捕有就业意向的16777名渔民中,16296人已经实现转产就业,占比97.13%。

清船清网,禁捕退捕,生物完整性指数不断回升;腾退岸线,污染治理,流域生态功能持续恢复……如今的洞庭湖岸边,飞鸟翔集、鱼翔浅底,重现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景象。(舒擎 图文报道)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