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向东本报通讯员张会丽
扶沟县包屯镇郝岗村72岁的村民郝三安,是个闲不住的老汉。冬天地里没啥活儿,他还是天不亮起床,到他流转的农田里转悠转悠。弯腰掰几个坷垃蛋儿,他的嘴角都挂着笑意。
郝老汉有三个女儿一个儿。有人曾问他,儿子和女婿,哪个更亲?他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哪来的远近亲疏?
儿子在天津打工,仨女婿在家种地。日常里,仨女婿隔三差五往郝老汉屋里跑,郝老汉也三天两头往闺女家去,他要去指导女婿们种地。
一
地处豫东平原的扶沟是粮食大县。郝老汉种了大半辈子庄稼,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老把式”。膝下三朵金花,不仅模样出众,勤劳贤惠,出阁成家后,还都治家有方。
郝老汉的三个女婿,个个人勤好学,踏实肯干,都是村上的“小能人”。
三个闺女嫁得都不远,来往走动十分方便。每家有啥事儿,郝老汉很快都能知根把底,需要出手时,甭管大事小事儿,他都能把雷鸣电闪的天气调解得艳阳高照。
“我就如同运筹在中军帐里的军师。”郝老汉笑说,为了仨女婿能勤劳致富奔小康,他得倾泰山之力,为他们出谋划策……
早些年,仨女婿家都只有几亩地。随着他们的儿女长大,开支不断增加,土地收成却有限,仨女婿就跟着人流卷入了南下打工潮。眼瞅着仨女婿外出打工了,土地却疏于管理,郝老汉心里不是滋味儿。有一天,郝老汉以生病为由向三个女儿下“通牒”,要她们催促丈夫返乡归里。
孝顺的仨女婿一溜烟儿回来了,看到郝老汉身体无恙,大惑不解。“我身体没事儿,但有心病,还是大病!作为农民,得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本分。你们仨地都没种好,咋就出去打工了呢?”郝老汉黑着脸一通话说,仨女婿面面相觑。
“种地不划算呀!”“打工挣钱来得快啊!”他们解释。
“种地咋就挣不来钱了?我流转了三十亩地,哪年不挣个七八万?”郝老汉梗起脖子,犟上了。
生气归生气,一家人凑一起了,饭还是要吃的。宴席上,连初中都没上过的郝老汉,语重心长讲起了农民的本分和责任,并以岳丈的身份正式向三个女婿下达了“致富令”,要求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一比谁家田种得好,打粮多,收入高,并订下每年大年初二都要在家宴上总结一年的致富经验。
仨女婿纷纷拍胸脯表起了决心:好好侍弄田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展示才华。
借着酒兴,郝老汉得意地笑了。
仨女婿都没食言。接下来的日子,他们流转土地,搞起了农业生产。郝老汉也像风轱辘一样转着,骑着电动车跑这家去那家,看这瞧那,发现问题就对症下药……
“用真心、掏真劲,只要好好种,土地里真能生金哩!”
二
有着郝老汉的督导,仨女婿种田都很卖劲儿。然而,下了不少功夫,更没少买化肥农药,粮食产量却徘徊不前。
“不应该这样啊!”郝老汉觉得脸被人打了一样难受。他偷偷将仨女婿家的土壤各包一小包,跑到县农科所化验,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土壤施肥过量,农药过多……“乖乖咧,这想种好地,光靠老经验也不中啊!”郝老汉的脸红了。
为了改良三个女婿家的土壤,郝老汉一连几天没睡好觉吃好饭,脑子里翻江倒海地抠算着,睁开两眼就和老伴唠叨这事儿。
老伴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享福受罪是她们的命。再说她们都有孩子了,咱岁数也大了,心操到啥时候是个头啊?”
郝老汉瞪大双眼不高兴了,“我还不老,还有心劲儿。既然我把她们扶上马,再送一程也应该。”
郝老汉叫来仨女婿和仨女儿。“地是一朵花,全靠肥当家。可种地光靠施化肥打农药不行,时间长了,土壤会污染板结,不但影响产量,也影响粮食品质,得多施农家肥。农家肥哪里找?处处皆是没有巧,烧熏挖换割沤扫,还有挖拾和一捞。”
在郝老汉的指导下,女儿女婿们就在广积农家肥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每家双双出动,割青草、扫树叶,沤制绿肥,大积灶肥和厩肥……一番忙碌下来,三个女婿家的庄稼明显比其他农户家的好了许多。
产量上去了,收入增加了。郝老汉又有了新想法:他们又忙又累地这样干,土壤不能彻底得到改良,致富的步子也不快呀!于是,郝老汉心里又打起了“小九九”,分别给三个女婿送去了“锦囊妙计”——
大女婿住在集镇街头,有经商的市场优势,那就一边干炒货和水果生意,一边种田;二女婿住在村头,就让他一边种地,一边在村口开超市,经营农药、化肥和良种;三女婿喜爱养殖,那就一边种地一边养猪……
“养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料场,可以把猪粪供几家人种地施肥,改良土壤。作为回报,两个姐家要抽空帮助三女婿家清理猪粪、清洗猪圈……这样不仅能互相帮衬,还显得亲戚们厚道哩。”郝老汉把账算得精明。
郝老汉精明,女儿女婿们也不差:他们明比暗赛,不仅比种地,比致富,还比亲情,比美德……
按照郝老汉的要求,三个女婿每月至少见一次面,碰一次头,并到每家地里看一看、学一学。听说哪有新技术,哪里举办培训班,仨女婿还都一个不落地一同前往学习取经。他们从网上学知识、学技能,搜集市场信息,掌握致富动态,从“云”上摘桃子,在电商网和朋友圈里做买卖……
女婿们掏力干,郝老汉的仨女儿也没闲着,姐妹仨都是丈夫的“情报员”,不断到娘家让郝老汉出点子,想办法,支高招。
为了鼓励仨女婿种好田地,郝老汉不顾年高体弱,天天和老伴扎在流转的30亩农田里,要干出样子,做出个样板,带出个好头,“我也要和仨女婿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把地种得好,打粮多,富得快。”
三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一晃六个年头过去了。在郝老汉的指导下,仨女婿都成了村上的富裕户。
大女婿坚持农忙种田,农闲和妻子一块外出打工,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二女婿不仅把超市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流转土地120亩,各种农业生产机械购置齐全,是全村第一个种粮大户,每年仅土地收入就超过了20万元;三女婿除了种地外,办起千头养猪场,他家的猪粪,除满足三家田地施用,还免费送邻里施用……
眼瞅着仨女婿靠勤劳致富了,郝老汉高兴得眉笑颜开,小曲不离口,见人就说,逢人便讲:“现在的年轻人种庄稼有新招,致富有门道,有他们这一代新农民,咱们的饭碗会盛得更满,端得更牢!”
(编辑:史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