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对路 脱贫致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1-07 05: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做了20多年村支书,从没这样高兴过——2019年我们天宝村被评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多年前,梓潼县天宝村是个穷村。这里是丘陵地貌,山高路陡,水源稀缺。在干旱时节,浇地的水要么得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要么靠天下点雨,一年到头收成很少。那时候全村170户550多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我们村有17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脱贫不易。村里没产业,村集体没收入。如果靠发展产业来脱贫,村里一穷二白,难以承担经营风险。那几年,想起这些问题我就头疼。

2016年,县里的干部来镇里推广扶贫合作社模式: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筹资,修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型农业企业出牲畜幼崽、饲料,贫困户代为养殖,半年后根据出栏数量,由企业向贫困户支付代养费。代养费抵掉贫困户的还贷金额和一些成本,剩下的都是利润。这样,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增加2000余元。三到五年的贷款还清后,年均纯收入将增加8000元。

我当时一听,就觉得有戏!这种模式下,生产风险、市场风险都由企业承担,贫困户有稳定收入。但细想又有点担心:畜禽养殖会不会对环境有影响?后来县里组织我们去建成运营的标准化生产场地参观,我才算弄明白了。县环保局为村里划定适养区,利用荒山、荒坡,修建全封闭、恒温化、自动化生产场所,自动投喂系统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配建了果园,养殖过程中的排污经过特殊处理后由专门管道送往果园做肥料。

说干就干。村里用产业扶贫资金和贫困户的贷款一起入了股。2017年第一次分红,村里的贫困户每户都分到了2000多元红利,村集体也增加了不少收入。

2019年,企业支付的代养费增加了10%,加上全村采摘的大约1000吨柚子,产值达200万元左右,村里摘了贫困帽。

2019年底,我们村和邻村合并,我从村支书变成了“临时支书”。合并后村里产业发展基础更强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乡村振兴,我有信心!

(作者为四川省梓潼县许州镇天宝村临时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张文整理)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